跪射俑“支左拙右”
跪射俑是秦俑坑中众多陶俑之中形象最为独特的一种,蹲跪着的高度为1.2米左右。该展中选取的号跪射俑,头绾发髻,面朝前方,目光微微向右前方凝神。他身穿战袍,外披铠甲,上身挺直,左肩微向前倾。他的下身呈半蹲半跪状:右膝弯曲,膝部跪地,蹬着方口翘尖履的右脚脚尖点地,脚掌竖起;左脚平稳着地,左腿支起,膝朝上,呈半蹲姿势。他的左手臂弯曲,下臂横放在胸前,肘部下接左膝,左手虎口朝右,掌心微向下,似握持弓。俑的右臂下垂,下臂微微前伸,右手拇指上竖,四指拳曲,掌心虚空,成握弩的手势。跪射俑的身形手势,表现出一个个单兵持弓弩操练的动作,造型准确而生动,跟当时人们总结的“支左拙右”的善射之法非常吻合。跪射俑的臀部紧贴右脚跟,身体的重量落在右膝、左脚、右脚尖上,三个着力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射击时,左腿蹲屈,右膝跪地,重心稳,便于瞄准,容易射中目标。同时,跪着射击时自己一方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是埋伏或防守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那么,为什么会有立射和跪射两种不同姿势的弓箭手呢?古代弩兵在射击时,为了避免误伤自己的士兵,要求前无立兵。另外,弩张缓慢,临敌不过三发,为了弥补不足,作战时立射手和跪射手一起一坐轮番射击,来保证矢注不绝,极大增强了作战能力。跪射俑的发髻被巧妙地塑在头顶左侧,与秦俑坑中的武士们偏右侧的发髻不同,在视觉上达到了左右均衡的效果。陶俑的发丝、发辫雕刻得一丝不苟,丝丝头发,清晰可见。甲衣的编缀符合实战要求,以腰部为界限,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压下片,腰部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胸前甲片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叠压,背甲则相反;肩部甲片呈现下片压上片。这样编缀甲衣,主要是便于士兵弯腰、转体和举臂,可以活动自如。再看背后,右脚鞋底的针脚也刻画得逼真生动,脚跟和脚尖两头,针脚细密,掌心部分略为稀疏,和现代生活中的布鞋底的针脚一模一样。我们不得不佩服秦代工匠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雕塑技艺。微观角度让文物“活起来”
在观众注重参观体验的当下,怎样让文物“活起来”是策展人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张宁表示,区别于该院以往展览,该展以微观视角入手,从多种兵俑中选取了编号的跪射俑和编号的立射俑两件展品进行展览创作。展览主题定为“我是一个兵”,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句耳熟能详的军旅热歌。策展人希望用观众乐见的方式来解读秦俑,挖掘秦俑背后的故事,将秦俑的历史文化信息分享给观众。该展主要内容为“我是谁”“我的兄弟我的坑”和“我的价值”,讲述了“我”的人物特点和人生经历,介绍了我的兄弟立射俑,阐释了我俩的跪立组合、我们的武器、弓弩兵以及所在的二号坑弓弩兵方阵等内容,最后通过“战争”“牺牲”“意义”探讨了像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历史价值。由第一人称的“我”来叙述,让观众更容易了解一个秦代无名士兵的故事。跪射俑出土于该院二号坑弩兵方阵中的核心部位,四周分布着立射俑,这是因为张弩射击需一定时间,实战中一轮只有一箭,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秦人就将跪蹲的士兵置于弩兵阵中,立射的士兵射击完后便蹲下由跪蹲的士兵站起来继续射击,如此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法逼近。他们的发丝、胡须、铠甲、足穿的鞋底都刻画逼真,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策展人在策展时想方设法让秦俑具有“情感”,更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而引导观众对他们产生好奇心,想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所思所想。让观众感觉这些秦俑就像身边的邻家“兵哥哥”,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生活在秦代的普通人。这样,文物在观众心目中就会有血有肉,就“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