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在公元六十七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
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并吸收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外来文化,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佛教也对中国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01哲学思想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
通常而言,儒教和道教是世间法,佛教是出世间法。但三者其实早已融为一体,儒家偏于伦理道德,道家偏于因果教育,佛家实现圆满教育。三家的教育理念都是建立在止恶修善的同一根本点,都是爱的教育,相辅相成。
儒家文化的根源是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再把这个爱心扩大到爱家庭、爱家族、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但儒家没有要求必须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讲究节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许可的。
佛家教导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逐步达到“理事无碍、性相不二”,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在究竟圆满、纯净纯善的智慧中看见真谛。
02语言文字
#拼音#
佛教经典是从梵文翻译过来,印度梵文是拼音文字,有音韵学的成分。所以佛教传入以后,中国第一次出现拼音——反切拼音(不是罗马字母拼音)。什么是反切拼音?《说文解字》就是这个方法,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正(zheng4)字,之(zh)盛(eng4)切。
自从有了拼音,中国文字才逐步形成可以统一发音的依据,对中国文化在民间的推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字义#
佛教还使中国字义得到很大的拓展。文字承载着人类文化,而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大,信息内涵也在不断迭代。
佛教传入中国,使汉字第一次有异样文化的字意拓展,使中国文字符号本身的意境得到提升。
比如:佛字,本意是仿佛,佛教特指“佛陀”,即觉悟真理之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再如:缘字,原意仅指衣服的边缘。佛教传入后,成为一个哲学理念,然后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意解(缘起、缘生、因缘、随缘等)。
#词汇#
佛教的传入还大大丰富了中国语言文字,出现了大量的复合词。我们现在的常用词汇,有相当部分都是佛教用语,比如:作业、功课、真实、世界、平等、方便、自由、解脱、忏悔、心地、境界、慈悲等。《佛学大辞典》收集了多个词汇,都是汉晋至隋唐间的翻译师译所创作。
如果文字本身要随信息量扩大,那么文字量、词汇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字义和思想是不断升级迭代的,那么文字的内涵也需要不断地被充实。
03文学艺术
#文学#
佛教思想的引入,对中国整个文学艺术界都产生重大影响。真正的文学,它的虚构既要落实于现实,又要高拔于现实。一个好的文学作品,要有意境,如果没有这种意境的高度,文学绝不可能走在高端。
这种超拔于现实的思境,佛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在唐诗宋词,其中都受到佛教意境高拔的影响。
#艺术#
佛教给中国造型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原有的造型艺术并不发达,佛教传入并流行后,寺塔建筑庄严多姿,佛像造型出神入化,五百壁画精美绝伦,前所未有。
再如中国的石雕艺术,完全是佛教引入的结果。在此之前,中国很少有石雕,更多的是泥佣和陶俑,工艺都较为粗朴。陶俑做得不错的像兵马俑,但并不普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那些高度逼真的石雕像,令人叹为观止。最终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04传统习俗
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中国民俗也增添了许多与之有关的元素。“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国民间信仰,足以显示中国佛教文化的普遍性。比如:腊八节喝腊八粥,以及某些佛菩萨的诞辰日。
还有,南朝梁武帝大力提倡“不吃肉”,素食自此在民间风行,加之我国自古以来的素食之风,使其也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学佛答问专题汇编》王东岳学习坊: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长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读书会: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民俗,我们常见的这几个节日原来是从佛教来的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俗话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