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迪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4月22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承办的《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调整展陈完成,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考古出土的23件(组)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
西汉长安城边耸立11座帝陵
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陕西省以西汉帝陵大遗址阳陵为平台,策划推出了《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制度完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华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同时,“视死如生”的西汉也是一个厚葬风俗非常盛行的王朝。一般来说,西汉皇帝在继位不久就会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陵寝,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自己的长眠之地。有数据统计,在汉代,国家三分之一的赋税都被用来修建皇帝的陵寝。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王朝一共历经了11个皇帝,分别是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西汉的国都在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所以,西汉11座帝陵均在西安一带。汉高祖刘邦原来将西安的咸阳划定为皇家墓葬区,除汉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汉宣帝杜陵在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外,其余9座陵都在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
西汉帝陵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帝陵附近建有大面积的礼制建筑,周围还分布着数量不等的陪葬墓,特别是高祖至汉宣帝的陵墓附近建置了陵邑,个别陵邑城垣至今犹存。西汉帝陵代表着当时的最高祭祀礼制、丧葬习俗,体现着经济生产、政治组织、审美风尚、精神信仰等西汉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全面调查勘探、局部重点发掘的思路指导下,西汉帝陵考古工作在近半个世纪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关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西汉11座帝陵进行仔细调查,基本弄清了诸陵的范围、封土、附属的后妃墓及陪葬墓等情况。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汉高祖长陵陪葬墓、汉武帝茂陵陪葬墓、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地、汉宣帝杜陵陵园及外藏坑、汉高祖薄姬南陵外藏坑等遗存进行了发掘。
“外藏坑”是相对于正藏的一个概念,它位于墓室之外,是正藏的附属部分。从秦始皇陵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帝陵周围都有很多类似的外藏坑。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外藏坑实际是在模拟都城的建制,是一种“若都邑”的建设理念。
当年,长陵附近杨家湾汉墓的发掘,将一座构造复杂的西汉早期大墓及多件彩绘兵马俑展现于世,提供了研究汉代军制、战阵、武器装备等情况的宝贵资料。茂陵陪葬墓外藏坑出土的多件“阳信家”用物,以铜器居多,其中的鎏金铜马和鎏金银竹节熏炉是西汉青铜器中的精品,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冶铸技术。对杜陵的发掘,清理了皇帝陵园的东门阙、皇后陵园的东门阙、帝陵寝园、后陵寝园、杜陵陵庙和一、四号外藏坑等。杜陵外藏坑发掘面积虽小,但出土的数以百计的裸体陶俑和车马器、兵器、金饼、建筑材料以及其他铜器、陶器、漆器等,显示出西汉帝陵极为丰富的埋藏内涵。
年,考古工作者又对位于茂陵西南的外藏坑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和大范围勘察。调查显示,茂陵的外藏坑不同于其他已知汉陵,而是采用了一套竖穴坑道窑洞式构造,每个窑洞随葬物品类不同,或实用马车,或珍禽异兽,或侍从陶俑。钻探表明,在茂陵的西、南、北三面有数量惊人的外藏坑,这与汉武帝在位时的国力和执政风格相吻合。
锁定汉文帝霸陵,出土文物首次展出
《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充分展示了西汉帝陵考古的成果。该展览的展出文物中,“皇后之玺”玉印见证“女主”威加海内、汉宣帝杜陵金箍玉杯印证帝王奢华生活、汉元帝渭陵玉辟邪反映汉代审美水准、四神瓦当体现五行观念、咸阳杨家湾汉墓彩绘兵马俑再现汉军威仪……展览一经推出,便引发了考古学界和考古爱好者的热议。
年,相关部门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对该展览的展品进行了调整,目前展出文物总量达件,等级文物占比68%。最让人期待的是,汉文帝霸陵考古出土的23件(组)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这些文物与汉景帝阳陵及其他西汉帝陵文物关联极强,又不乏考古新发现的独特性,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完善了展览对西汉帝陵发展史的全面解读。
霸陵考古出土的车马器饰品
比如这次展出的霸陵半塑陶俑,其颈部戴一刑具“铁钳”,通俗地叫“刑徒俑”,这与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地出土骸骨比对,印证了汉代帝陵修建使用犯人作为重要劳动力的历史事实。半裸半塑的做法,很可能是汉初全塑陶俑与阳陵全裸着衣式陶俑之间的发展过渡,弥补了两类陶俑之间发展演变的缺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汉文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了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后元七年(前年),汉文帝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今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南白鹿原畔的“凤凰嘴”山势险峻、气势不凡,是霸陵所在地。年,“凤凰嘴”霸陵被认定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大范围的细致勘查。事实证明,当地除了十余块明、清碑石之外,并未发现任何陵墓类遗迹。换言之,“凤凰嘴”只是一座自然山。
后来,考古工作者将目标锁定了距离“凤凰嘴”约米的江村大墓。江村大墓四周的外藏坑从其数量、分布形式、规模尺寸、形制结构、文物内涵等诸多方面看,都与汉景帝陵高度一致,显示出帝王气象。
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会上宣布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这一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史学界的普遍认知,确认了霸陵的真身。
节俭风格一直带到坟墓
霸陵以帝陵陵园(江村大墓)为核心,窦皇后陵、南陵及陪葬墓等成拱卫之势。
相关调查始于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陵、窦皇后陵等区域的外藏坑开展勘探发掘,曾有大熊猫、犀牛骸骨等重要发现。此次展出的鎏金车马器,就出土于南陵外藏坑。鎏金车马器大量运用鎏金技法,纹饰、图像精美异常,部分构件内还有木质残存,说明南陵是以真车随葬,颇为奢侈。
南陵的墓主人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的生母。汉文帝曾经亲自为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留下了“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佳话。因此,薄太后享受厚葬待遇,是与汉文帝孝顺名声相称的。
相比薄太后南陵,汉文帝为自己建造的霸陵就要寒酸很多。“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
霸陵考古出土的铜漏壶
史书记载,汉文帝一生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如果这些记载都属实的话,那汉文帝绝对称得上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与此同时,他不断下旨减免百姓赋税。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西汉国力不断强盛、府库充盈。
文献记载,这种节俭风格,汉文帝一直带到了坟墓里。《史记》记述汉文帝留有遗诏:“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目前的考古发现,似乎能印证史书的说法。
在霸陵外藏坑,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多枚“长信厩印”“长信厩丞”铜印、封泥,以及“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明器官印。其实,数十年前,在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也发现了多座外藏坑。考古学家段清波研究认为,这些是秦始皇借用先秦以来车马坑陪葬的形式,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模拟设置在地下,反映出“视死如生”的观念。可见,从秦始皇到汉文帝,去世后又把官署机构搬到地下,想继续亲力亲为管理国家。这一点,正是“汉承秦制”的生动体现。
这些文物还能告诉人们更多信息。汉景帝阳陵已发掘11座外藏坑,代表和象征的是卫尉、宗正、少府三卿或其下属官署机构。而霸陵四周的外藏坑,无论从其数量、分布形式、规模尺寸、形制结构、文物内涵等诸多方面,都与阳陵高度一致。由此可见,这对父子皇帝的“文景之风”确实一脉相承。
尽管霸陵有上百座外藏坑,但是未来相关文物很难出现“井喷式出土”。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曾对媒体表示,外藏坑数量非常大,进行全部发掘旷日持久没有太大意义。发掘几个了解内涵就可以,不会继续发掘。
至于人们最关心的主墓室,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皇帝陵墓不能随意进行发掘。究其原因,是受困于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对一些脆弱的文物目前还有很大保护难度,所以要把这笔文化遗产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接下来围绕霸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继续开展考古勘探和调查,做到心底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