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秦始皇是中国有史以来家底最丰厚的人,你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从年到年,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已经整整持续了一个甲子,新的发现仍然不断。
今年1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了过去一年,考古人员对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再次惊掉了全国人民的下巴。
先说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的,秦始皇大型手办盲盒之“兵马俑系列”,去年,考古学家又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一件将军俑、一件中级军吏俑,对于研究整个一号坑的军阵排列以及古代军事学,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且,这次发掘的陶俑彩绘保存状况较好,千年前的颜色依旧鲜亮。
另外一个发现就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
外城东门遗址,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考古人员确认了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的规模、形制和基本结构。
为秦始皇帝陵的礼制建筑的规模、等级、布局,乃至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和中国建筑史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过网络上人气最高的出土文物,则来自于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出土的这个形似小鹿的物件: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图片一经发布,就被留言区中要求出周边的强烈建议所淹没。
事实上,从年开始,秦陵博物院就对这座高等级陪葬墓进行了持续性发掘。
而目前媒体的报道,只占真实故事的一小部分。
今天,阿信为大家请来的是秦始皇帝陵西侧1号大墓考古发掘领队——蒋文孝,在《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他将秦始皇帝陵近60年来的考古成果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包邮考古中国许宏等著中信出版社图书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84购买其中不少资料,都是你平时看不到的,精彩程度远超电影。
1、秦始皇帝陵:帝王之都的规划之一
秦王政即位之后,就开始陵墓建设。《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陵墓名字为“丽山”,丞相李斯按照规划,带领庞大的队伍修陵。
挖到很深的时候,碰到了新问题,“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实情反映上去后收到回复:“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不能向下挖,只好向四周扩大规模。这段记载反映出秦始皇帝陵工程的深度(穿透多层地下水)和广度(旁行三百丈),也是有明确记录的用工量最大的工程(七十二万人)。
秦始皇陵封土早期照片
史书记载秦陵地宫“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表明地宫埋藏丰富,设计精巧,设施齐全。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到底如何?由于没有发掘,我们不得而知。
半个多世纪以来,利用传统的考古勘探方法,加上现代的考古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考古等手段,考古学家基本已经确定了秦始皇帝陵的布局。
秦始皇帝陵的整体布局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核心部位的封土和地宫、内城以内、内外城之间、外城以外区域,由近及远,主次分明。
秦始皇帝陵园遗迹分布图
封土居内城中部偏南,呈覆斗形,三级阶梯状,由人工夯筑而成。底部近似方形,封土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底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地宫位于封土中部下方,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米、深约30米。地宫中央为墓室,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深约15米。
秦陵地宫示意图
勘探表明,墓室外围地下存在着规模巨大的阻排水系统,墓室尚未进水。
封土四周陪葬坑较多,已发掘的有:西侧的铜车马坑,出土彩绘铜车2乘,驾马各4匹,铜御官俑各1件,车、人、马,均为实物的1/2大小。被誉为“青铜之冠”。
铜车马原图
北侧西半部为寝殿、便殿等礼制性建筑遗址,象征皇帝生前所居的正殿与便殿、便室,东半部则为99座陪葬墓。试掘表明,墓主多为年轻女性,可能与后宫有关。
内外城之间,考古遗存主要位于东西两侧,西侧有供奉祭品、掌管奉陵膳食的园寺吏舍遗址、珍禽异兽坑及曲尺形马厩坑。
出土铜禽
东侧则有K、K、K等陪葬坑。K俗称铠甲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与外城以外的兵马俑一号坑面积相当。
坑内埋藏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大型石质铠甲和石质头盔。
K出土铠甲
秦始皇帝陵修筑长达30余年,陵园规模宏伟,埋葬丰富,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陵园。
2、外藏系统:秦始皇帝的雄心壮志
如果说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完成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只是为秦始皇帝陵的科学考古工作拉开了序幕。
那么年,随着兵马俑坑的发现,秦陵考古进入一个新时期。
秦陵区重要遗迹分布图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外藏系统?
所谓“正藏”主要包括墓室内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设施以及用来埋藏尸体及各类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器具。而居于“正藏”之外的为墓主随葬的各类设施统称为“外藏”。
秦始皇帝陵园的外藏系统是古代陵寝制度的集大成者。
其中的代表,就是各种“俑坑”。
从年的发现开始到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二号、三号坑进行持续发掘,出土的彩绘陶俑共有余件,可分为军吏俑及一般步兵俑两大类。
一号坑出土高级军吏俑
秦始皇帝陵园的建制是根据“事死如视生”的原则设计的,把生前的一切都模拟于地下。
秦始皇帝生前住的咸阳宫和咸阳城是驻有军队守卫的。三个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的东侧,即陵园正门外东司马道的北侧,是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是京城的屯卫军,古名宿卫军。
一号坑出土现状
秦始皇帝兵马俑坑,是反映秦军事史的标本。
对于研究秦军编成形式、秦军指挥系统、秦军阵势格局、秦军装备条件、秦军作战特点、秦军军容风格等,对于认识和理解秦军事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编号为K的陪葬坑则是是年发现的,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
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
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园中少见的未被焚烧过的陪葬坑。
K陪葬坑平面图
K陪葬坑出土陶俑12件,与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
因袖手俑腰上所配小刀符合古代“刀笔吏”的形象,也被称为文官俑。
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
K出土文官俑
这12件陶俑头戴长版冠,拥有一定的爵位,是“百官”的组成部分,象征着中央集权三公九卿中执掌司法和管理监狱的廷尉机构。
K陪葬坑的发现,是中央政府权力机构在地下的反映,说明主导秦始皇帝陵园外藏系统设置的思想根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而是要将皇帝生前所创制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带入地下,使之在阴间继续服务。
K出土陶俑
由此开创了以陪葬坑来表现帝国政权机构的先例。
3、打了10多个盗洞:险遭盗掘的高等级陪葬墓
从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发现了9座大中型墓葬,沿外城西墙向西一字排列。
最东侧的“中字形”墓葬距秦陵外城西墙仅多米,编号M1,说明墓主人与秦始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是目前秦陵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布局规划最清楚的一组高等级墓葬。
M1墓室结构
在向下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有许多圆形和不规则方形的孔洞,大概有十余处,其中墓室正中央有2处,墓室西侧边沿有1处,里面含有大量黑色木炭。
仔细辨认后,被确定为盗墓者所留的盗洞。
后来,随着挖掘的深入大部分盗洞在中途逐渐消失,只有三四个盗洞,一直延伸到了墓底。
其中墓室正中的盗洞,在接近墓底4米多的地方,出现了一副完整的人骨架。人身体蜷缩在一起,面朝下,背部朝上。
在骨架的上部及周围,发现了许多比较大的石头,考古人员推测这个人是被同伙陷害致死。
最后的发掘结果出人意料,墓室除了部分遭盗墓贼光顾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好。
M1编钟与半两
墓中堆砌而成的铜钱,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因锈蚀粘连在一起。
经过初步辨别,铜钱数量有七八千枚,铜钱可分为大小4种,多来自战国晚期到秦始皇帝统一后,这就为墓主人生活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一次次刷新了人们对那个遥远年代的想象,包括数量庞大的日用陶器,成组成套的青铜礼器(鼎、豆、钫、壶等),一组15件的编钟。
M1铜器出土现状
生活气息浓厚、惟妙惟肖的金银俑(骆驼俑、舞袖俑、吹奏俑、百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俑)、铜扁壶、金带钩等。
以及实用的铁甲、铁剑、铜戈、弩机等兵器,精工细作的玉剑珌、玉鼎、玉璧……
M1玉器出土现场
无一不是考古文物精品,它们都在诉说那养尊处优的富贵生活,完全是一幅贵族精致生活的生动画卷,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金骆驼。
M1金骆驼
这一时期,墓葬中随葬马比较多见,而骆驼形象则是非常罕见的,况且还是金质的(后来又发现一例大小一致的银质骆驼),这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驼形象。
修复完成的金银骆驼,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它给我们认知上带来了很多困难,它的来源到底是怎么样的?是本地铸造的还是从西方输送过来的?它的形象是模仿哪里的骆驼形象?这些都是考古学家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这都产生在西汉张骞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之前,说明早在丝绸之路以前东西方就已经有了文化交流,为研究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考古人员通过8年多的发掘,初步确定,M1墓葬拥有自己独立的墓园,带有3个陪葬坑,墓上以前建有高大的封土,显示出墓主生前高贵的身份和尊崇的地位。
从外藏系统角度来看,这批陪葬墓均为秦始皇帝陵外藏系统的一部分,属于秦始皇帝陵的一种创新,墓主当为帮助秦始皇帝实现统一天下理想的高级官员,死后享受陪葬帝陵的待遇,也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
这种陪葬规划在秦代尚属首次,开创了秦代乃至中国古代帝王陵重臣陪葬的先例。
一号墓是目前发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