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纪录片丝绸之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献

导语:解读纪录片《丝绸之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说到《丝绸之路》的中日合作,就一定要说一说CCⅣV和NHK的不同视角。《丝绸之路》甚至被人称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关系“蜜月期”的产物。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两国的国家电视台—CCTV和NHK尽遣精英,深入中国腹地及近东地区直至整个欧亚大陆进行拍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国许多电视纪录片如《话说长江》《丝绸之路》《黄河》等都在两国人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精彩场景和解说片段多年来直在各种节目中不断被引用。

《丝绸之路》一经播放即引起全球轰动,兵马俑、法门寺、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汉代烽燧遗址、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青海湖鸟岛、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天池、罗布泊、火焰山和魔鬼城等迷人风光,使当时许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大好山河产生了强烈的、直观的感情,尤其是从文化寻根方面看更具有纪念意义。如今,当我们再回头观赏时会发现影片中拍摄到的一些名胜古迹及部分文物遗址有的已经损毁,有的当初作为景点的存在现如今已经关闭,已经很难像当初一样寻觅到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三十年后,纪录片《丝绸之路》又成为一部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了。除了本身的文献价值外,纪录片《丝绸之路》还有诸多审美价值,比如片中的音乐——日本著名音乐家喜多郎以其旋律优美、意境深邃的音乐风格为《丝绸之路》编配的主题音乐,成为八十年代国内流传甚广的名曲之一。

历史走过二十六年后的年,中日双方再度牵手合作,完成了《新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纪录片发展“呈现出由‘理性说教’走向‘感性启蒙’,由‘记录表象’走向‘心灵展现的两大创作趋势”。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艺术上,《新丝绸之路》较《丝绸之路》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前一部纪录片的基础上,加上考古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作品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凝练,并适当地给观众留下感悟和思考的空白。同时,随着电视技术近三十年的发展,通过后期处理的画面极富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并解决了一些复杂且难以通过传统的声画方式表达的内容,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被观众接受。

本文是小编对《丝绸之路》的一些解读和看法,码字辛苦,喜欢的小伙伴朋友可以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