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如今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世人也对古代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帮助下,万里长城这样的雄伟工程又是如何建造的?这样的遐想还有很多;也正因如此,考古和历史专家们也在不断地从各方面搜集资料,其中最大的考古发现就当属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世人皆知,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众多秦军兵马俑中,竟然出现了“童子军”的身影。
“兵马俑”可以说是还原了年前的大秦军队,其数量更是达到了数万尊之多,足可称之为“兵团”;从史料记载看并不意外,历史上秦始皇用兵,动则数十万军队,诸如“白起”一战坑杀40万等。但疑问也随之而来,两千多年前,中原地区真的有这么多人口吗?以今天考古发现的古地图为例,战国七雄,包括秦国在内,其地理位置基本都属于中原地区;可是众诸侯国连年征战,尤其是“秦王扫六合”时期,大小战事绵延数十年,大战伤亡数十万,小战最少的也有“歼敌六千”。
古语有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古之战争都是以肉搏战为主,纵使大秦军士战力极强,可临阵伤亡是避免不了的;再说战争绵延数十年,就算秦国伤亡不及其他众诸侯国,恐数十年时间内军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以此推断,动则损失数十万人的大战,大秦国内的成年男性也早应变成了“宝贝”;那么,“小子军”的出现是不是真的为了上战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就是“兵马俑”本身。据专家说,大秦“兵马俑”可以理解成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军阵”的真实再现;这些兵马俑都留有小胡子,“留胡子”既是古代人成年的代表,也就是说,大秦军队中大多都是符合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史记》记载“(秦)发年十五以上悉旨长平”,这里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显然大秦兵力不足,以至于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如果这么看,当时的秦国兵力早已捉襟见肘,出现“小子军”应该是常态。
可奇怪的是,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中,真正的“小子军”陶俑形象还不足十尊;因此,这也引起了专家们的论战,大多数认为秦国“小子军”不过是某场战役的特殊情况,或是偶然事件。但是,史料中又有这样的记载“与赵战,年十五以上者必赴。虽名胜赵,其众固以困矣,其民固以竭矣”很显然,这里的记载直言不讳的说明了秦国灭赵后,虽然名义上“胜利”了,实则国内早已是无力再战,连人口都已经达到了“枯竭”的地步;由此看,“兵马俑”中出现童子军,数量应该极为众多才是,又怎么会仅仅只有10尊呢?难道是秦始皇“爱面子”,故意为之?
但“兵马俑”现场的专家也表示“一号坑出土没有胡须且相貌稚嫩的陶俑,这一现象很意外;数量不会超过十个,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则认为,据《秦兵制》记载,“小子军”属于非常时期的兵役形式,并非大秦常备军;因此,兵马俑还是代表了当时的秦军实际形象的,“小子军”只不过是偶然现象而已。当然,也有专家以汉代兵制解释“汉承秦制,兵学思想是相沿袭的。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保卫皇帝安全的禁卫部队——羽林军的力量,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把因公而死的羽林军的孩子由国家来养育,组成‘羽林孤儿’,可说是秦人‘小子军’的演变。”
各种论调层出不穷,专家也形成了明显的分歧,一种论调认为,大秦‘小子军’应该是常态;但同时也有无法解释的疑点,既然大秦已经出现了人口枯竭,那阿房宫、长城、骊山陵等,这些雄伟工程又是谁建造的呢?当然,另一种论调则认为,‘小子军’并非主要作战力量;同样也有无法解释的问题,既然人口枯竭,秦始皇又是如何“扫六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