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学家半坡遗址主要发掘者石兴邦

中学历史课本中那张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图片至今仍令人惊艳,它和另外一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人面鱼纹盆”,早已深深融入公众的知识体系,许多人是通过它们开始认识史前中国的灿烂文化的。

一个寂寂无名的村庄名“半坡”,成为出现在学者们论著中频率最高的新石器考古遗址名称。上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的考古成果,后来被概称为中国考古的“半坡范式”,引领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人面鱼纹盆

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在考古遗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开创了大遗址保护的先河。

年10月21日,半坡遗址的主要发掘者,见证新中国考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百岁老人石兴邦安然逝世。

新中国考古的参与者和开创者

“半坡遗址的自然环境是很幽美的,后面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坝陵原,前面紧临长安八水之一的浐河,中间是一块肥沃的河谷台地,遗址就是在这个台地的中心。我们祖先就选择了这样一片肥美的土地,定居下来经营他们的共同生活……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在一只出土的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他们还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

这是人民日报年11月9日第7版刊登的石兴邦先生所写的《我们祖先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生活情景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一文的段落。在这篇多字的文章中,石兴邦将年前半坡人的衣食住行向读者逐一介绍,让半坡走向社会大众。

发掘中的半坡遗址

刊登石兴邦文章的年11月9日的人民日报版面

石兴邦是新中国考古的参与者和开创者。年,夏鼐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副所长,在浙江大学的学生石兴邦也跟随前往,成为新中国考古队伍的一员。经过了河南辉县和湖南长沙两次考古实践,石兴邦快速成长为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年,他带领一支考古队回到陕西搞调查,沿着浐河灞河寻觅遗址,第一次发现西安东郊电厂的基建区有许多史前遗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尽快培养一批具有基本田野文物考古知识、能够对文物现场及文物进行保护的专业人员,于是有了年至年的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年轻的石兴邦也参与了培训。年秋,第三期训练班的田野实习在陕西半坡村一带展开,石兴邦是总辅导。

在《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一书中,石兴邦详细讲述了当时的情景,“在发掘史前遗址方面,世界上谁家也没有经验可借鉴。以前打探沟,只是了解文化层堆积,并且将器物取走就算完事。要保留遗址的完整性、历史性,应当怎么去做?经过反复考虑,我觉得只有采用全方位探测,大面积揭露,并以层位、层次向下发掘,所有迹象出现时均保留不动,以待全范围揭开后,再做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第二步的发掘计划和方法。”

一座保存完整的倒塌的圆形房子和一座大长方形房子的残迹呈现在大家眼前。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出土遗址迹象清晰,十分震撼。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掘出完整的史前古人类居住遗迹。

在石兴邦的主持下,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经过4年5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发现完整房子46座,墓葬250座,窖穴200多个,获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万件之多,年前史前人类的生活图景一幅幅展开。

半坡博物馆大门和展示的半坡遗址(局部)

扎实细致的考古工作所保留下来的这些基础性的实地原貌和实物资料为之后半坡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年,就在半坡遗址发掘期间,当时主管文教工作的陈毅元帅视察了遗址,感慨万千,即兴赋诗一首,题为《半坡村访古》:“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纷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

在他的建议下,中央拨款30万元修建半坡博物馆。年4月,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性博物馆在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村对外开放,成为从那个年代持续至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那一年,我31岁,一个年轻人,仅仅积累过几年的田野实践,就能和自己的祖先们做这么多对话,这也是在日后六十多间鼓舞我努力做好考古事业的精神支柱。”石兴邦无数次如此感慨。

年轻时代的石兴邦

半坡的高度

石兴邦与中国考古的“半坡范式”紧密相联。

半坡范式是新中国考古学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就。年,无论是在夏鼐所写的《日益开展的我国考古工作》还是陈梦家的《六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中,半坡都被重点提及,提高了中国考古的发掘技术,“开始从事于揭开整个的新石器时代村落的工作”。

考古学家王仁湘对记者说,半坡是中国全景式聚落考古的一个开端。“它的发掘使仰韶文化的类型研究成为可能,是区分不同时空范围的仰韶文化的开始。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料,考古学家得以对聚落布局、生业方式、农业起源、氏族制度、彩陶纹饰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有考古年代学的,有文化人类学的,有环境学的,当时的研究都走在了前面。”

《西安半坡》考古报告对大量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为重构半坡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西安半坡》是为半坡遗址整理分析所编写的发掘报告,信息量大、方位广、研究结论富于启发性,创立了完美的史前考古报告范本。报告的结构、主要章节内容、插图编排、表格与附录样式,成为了后来学者必仿的格式。

先后参与半坡发掘的有多位考古人,很多成长为中国考古的中坚力量。他们心中都有半坡的位置,更多的考古人在讨论半坡文化中成长,也将半坡范式推向更广泛的实践。

从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开始,石兴邦先生又主持发掘了山西沁水下川和陕西临潼白家村两处重要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考古研究和中国特色考古学体系构建做出重大贡献。

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石兴邦先生荣获中国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这是考古界对先生致以的最高敬意。

王仁湘撰文《半坡的高度》纪念石兴邦获得考古领域的终身成就奖

为陕西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陕西出身的石兴邦先生从没忘记探脉关中大地上的周秦汉唐文明密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说,在陕西工作期间,石兴邦先生重点发掘了秦咸阳、凤翔和周原等周秦遗址和李家村、下孟村等原始文化遗存,建立了铜川耀州窑、汉阴、绥德等十数个工作站,开展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发掘研究、秦始皇陵的勘探研究等工作,完善了陕西省的考古体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员,为陕西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一代考古人,可以说是中国建立系统考古的先驱者,在这么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才开了个头。如果可能,我倒是还想再活一百年,还做自己钟爱的考古事业,从头做起,到了那时,才配称作是名副其实的考古学家。”九十岁时石兴邦曾经如是说。

10月23日,无数考古人送别这位远古叩访者。

“那片废弃的古老村庄,好像一直在那儿静静等着我们来造访。”石兴邦曾如此形容自己面对半坡遗址的心境。

如今,它的发现者将与这片古老的村庄永远在一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