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不同时期游览过同一个景区或景点吗?你第二次游览的感受是什么?仅仅是门票更贵了吗?你是否感觉到,在公共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盛大承诺声中,你所要去的核心景区(或核心景点)离你越来越远了?
以前去过新疆天池,大巴直接开了天池西边的大坝脚下,游客下车即可登上大坝,抬头就能看到美丽的天池。现在你去看看,远远的你就下了旅行团的车,然后花上几十元,搭乘景区内部的摆渡车,你才能看到天池。
以前去过西安兵马俑,也是大巴直接开到一号坑前不远的地方,下车即可去参观几个俑坑。现在你去看看,首先会让你好找一个景区大门,进去后,如果步行,你一下找不着北。好吧,有摆渡车,你坐,还是不坐?
不远处的秦始皇陵,以往如果是住在临潼,我早上跑步,都可以跑到陵前转上一圈。现在万万不行了,它不仅是被兵马俑景区绑定的,你还得再花上十五元,坐上景区的观光车,转一大圈,远远地观瞻一下,你并不能亲自用步履丈量一下皇陵的坡度与高程。
国外的传统景区和景点,一般人很难有第二次游览的经历,但我们可以从现在的首次游览经历,感知它并没有由近而远的变化,感觉它就在我们身边,像我们的邻居。
意大利罗马的古斗兽场和君士坦丁凯旋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旅行车都是直接开到景区门口,几乎都是下车即可进入景区。协和广场甚至是让旅行车开到景区中间。这让吃够了“曲径难通幽”苦头的中国游客大感意外。
也有下车处离景点较远的,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著名景点市政厅广场(大卫雕像),因为它在五六百年不变的古城里面,大车无法开进去,地导举着小旗,领着我们穿街走巷二十多分钟,才到达景区。回过头来看,能够在原汁原味的古城里走上半个小时,这是不花门票的古城穿越,赚得大了。
什么是“以游客为中心”,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现在国内旅游价格昂贵,除了门票的水分太大,很重要的问题是景区穿鞋戴帽太多,搭车消费太多,不是搞一条充满诱惑的商业长街缠绕你,就是定制出你不得不坐的摆渡车绑架你,凡摆渡车,大都是垄断经营,仅此一家。有的景区还“唯有华山一条路”,走,没门。
2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旅游“减负”,只降门票还不够》披露,一些名胜古迹虽地势平坦,停车场却远远地修到景区大门之外,然后用摆渡车运送游客进去,两三公里的距离,就要收取数额不低的摆渡费。
文章还披露:一些景区利润主要依赖索道、摆渡车等交通设施,已是公开的秘密。去年安徽某景区索道缆车业务和客运业务营收的比重,占总营收比重的55%。景区对索道、缆车等景区交通的依赖越重,越受游客诟病。如此发展,是主动将游客关在了景区之外。
原来,景区与游客没有无缘无故的遥远,一切都是为了游客荷包里的钱。为了这个目的,景区大门与核心景区离得越来越远,通往核心景区的路线越来越长,与实质游览的捆绑式服务越来越多。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指导意见,要求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之前,进一步降低重点国有景区的门票价格。按照这一精神,景区有必要进一步降低索道、缆车、摆渡车、“园中园”等收费。吃得起主菜吃不起配菜,这样的改革是很难赢得游客和市场的。
毫无疑问,核心景区离游客越来越远,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旅游痛点。有鉴于此,今后新景区的开发规划、旧景区的改造升级,都应该真正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从缩短景区景点与游客的距离着手,必要的摆渡也要体现足够的公益性,一则避免土地和工程投资等资源浪费,二是减轻游客负担,改善旅游入口处的体验。如此这般,必然增加旅游对普通消费者的亲近感,增强景区景点的活力,最终促进全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文/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