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遗迹,他们有的为了抵御外敌而修筑巨大的防御工事、有的为了取悦佳人而建造了精巧绝伦的别林庭苑。
而说起防御工事和别林庭苑,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秦始皇。他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筑了万里长城,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尊贵而修筑了阿房宫和名震天下的兵马俑。
阿房宫作为秦朝四大历史建筑之一,虽然没有完全建成,还在秦始皇殒命后遭到了大火的焚烧,但在荒废了年后,阿房宫却被联合国评价为“天下第一”。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了解“天下第一”的故事。
阿房宫的修建
阿房宫是我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们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地位,他决定要修筑一座特殊的宫殿,而阿房宫便是秦始皇想要修筑的建筑之一。
公元前年,在经过一番选址之后,秦始皇决定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阿房宫,在建造之初,这座规划中的宫殿并不叫作阿房宫,而是被称为“天下朝宫”。之所以这样子称呼阿房宫,是因为在秦始皇的规划中,阿房宫会在日后成为秦朝的政治文化中心。
根据后世对于阿房宫遗址的考察,阿房宫的占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宫门十分宏伟气派,站在宫门便能感受到阿房宫的气宇轩昂!阿房宫总共包括两大建筑群,一个是前殿建筑群,而另一个则是“上天台”建筑群。
既然是要作为秦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么阿房宫的宫殿必然是十分宏伟的,根据考察资料显示,阿房宫内部的宫殿能够容纳上万余人。
不仅宫殿宏伟,在其周边还有许多修筑精美的小宫殿,那些小宫殿就如同小行星一般,环绕着阿房宫的主殿,无一不彰显出阿房宫的恢宏气派。
阿房宫建筑的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三桥镇以南一带,在这片区间,至今仍保留了20余处夯土基址,而阿房宫前殿的遗址占地面积最大。在这片地区,随处可见建筑用的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以及五角形的陶质水道。
修筑被迫停止
众所周知,秦朝时期的建筑水平并不高,建造如此宏伟的宫殿,自然是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如果仅仅只是耗费人力,在保障宫殿正常修筑的同时能够合理地保障穷苦老百姓的各项权益还好。
但秦始皇哪里会想那么多,他为了成功地修筑好自己理想的宫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行召集青年劳动力,许多青壮年在修筑的时候都因为严苛工作的条件而失去鲜活的生命。面对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许多百姓都怨声载道,对于秦始皇修筑阿房宫这一事,百姓们都心怀不满。
虽然百姓们意见很大,但在秦朝建立之初,百姓们都不敢有任何不安分的举动,因此阿房宫的前殿得以圆满修建,但前殿修建完成后,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突然驾崩,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将秦始皇葬在了骊山,并将修筑阿房宫的人都调到了骊山秦始皇陵填土,而阿房宫的修建进度也因此变得缓慢了起来。
当时秦朝修建阿房宫、修建秦始皇陵、修建万里长城,这些大型建筑无时无刻不在耗费金钱,为了能够有更多的钱完成那些工事,秦二世对劳工们进行了层层的压榨,不仅如此,秦二世还加重赋税,使得百姓生活拮据。
当时秦朝的一些朝臣早已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便向请求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但这一举动触怒了秦二世,他一气之下下令将那些谏言的大臣给处死了,从这以后,再没有朝臣敢向秦二世提及任何有关暂停修筑阿房宫的事。
公元前年,陈胜吴广带领起义军起义,秦国一时间危在旦夕。公元前年,赵高作乱,将秦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秦二世自杀。而随着秦二世的死,阿房宫的修筑自然也落下了帷幕。
天下第一
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建成的部分仍旧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荒废留存了年。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西汉中期,阿房宫仍旧完整,因为所在地区临近长安,因此阿房宫遗址经常成为历代王朝屯兵的地方。
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在经历了多年后,如今的阿房宫又被世人重视了起来。许多有关阿房宫的考古工作在得到国家的批准后开始有序地展开。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阿房宫在荒废了两千多年后又一次重现在世人的眼中,成为我国在世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在年,有一队国外的研究人员来到了我国的陕西游玩,在咸阳,他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在进入到宫殿遗址的时候,这些前来考察的外国人便被阿房宫的雄伟壮阔所吸引。
宫殿中那精美的壁画,柱子上活灵活现的壁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国外见不到的,在观赏中,这些外国考察者时不时就会发出一声声的惊叹,感叹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
那么这些外国人又是什么来头呢?原来他们是联合国来华参观的大使,他们参观完阿房宫遗址,经过一番郑重的商议后,决定将阿房宫称为“天下第一宫”。
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之后,阿房宫的遗址的名声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遗址。
小结:
阿房宫的修筑浇筑了无数祖辈的生命,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虽然它只修建了一半,但却远比现代那些修建完整的建筑有参考意义。它现如今的辉煌也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堆砌而来的。
而秦始皇修筑阿房宫的这件事一直以来也在惊醒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惊醒他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背离我们的人民。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也依旧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