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科研人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事秦始皇陵、秦兵马俑、秦文化、博物馆学研究的人员。情怀是人的心情或心境,是藏在心底最美好的东西。情怀是以心灵的满足作为标准的一种品质,是始终放不下的责任。秦俑科研人的博物馆情怀表现在刻苦钻研的社会责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跨界合作的创新勇气三个方面。
01
刻苦钻研的社会责任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馆后就成立学术研究小组,健全科研制度,开展学术沙龙,组织学术研讨会,编辑学术书刊,邀请专家讲课,购置学术书籍,建立图书资料室。秦俑科研人既是学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学术书籍的编辑者,也是写作者。
张文立先生在秦俑博物馆筹建时来到博物馆,为了提升职工业务水平,开办了职工夜校,整理发掘资料,编写学习教材,组织业务干部为职工授课。之后,他笔耕不辍,潜心研究,热心组织科研活动,扶持青年学人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他组织科研成果评奖,策划出版《秦俑秦文化丛书》和《博物馆学研究丛书》,筹建秦俑学研究会,其代表性著作《秦始皇帝评传》《秦俑学》《秦帝国史》《秦学术史探赜》《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奠定了秦俑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基础。
王关成先生和郭淑珍女士三十余年从事科研工作,择一事终一生,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一心向学埋头故纸堆,参与编辑《秦俑学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辞典》等书刊数十种,合著有《秦刑法概述》、《秦军事史》等著作。
党士学先生参与秦陵铜车马修复,做过《文博》杂志编辑,参加过文物普查,研究方向以秦汉史、秦陵秦俑为主,着重秦陵铜车马研究,主笔完成《秦始皇帝陵一号青铜马车》《秦始皇帝陵二号青铜马车》,以宏观和微观兼顾的视野,审视秦陵铜车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进而研究中国古代车马文化。
田静女士专注搜集和整理秦史秦文化、博物馆学研究资料,出版有《秦俑艺术论集》《秦史研究论著目录》和《博物馆学论著目录》等著作18部,近年侧重秦俑秦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朱学文先生具有考古学专业基础,并有秦俑发掘、陈列展示、编辑书刊、科研管理的工作经验,出版有《秦漆器研究》等著述。
陈洪女士著有《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她说:“我大学里一直学习考古,工作后从事编辑研究工作,能在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期待今后能在兵马俑坑中参加发掘,那便是此生无憾了。”
02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秦俑科研人热爱文物博物馆事业,传承利用秦陵文物开展学术研究、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的优良传统。他们在政治立场、学术导向、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方面恪守《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秦俑科研人活得既有刚性也有韧性,写出的研究论文立论扎实,有理有据,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科普文章文笔清新,风轻云淡,但却有深刻的道理。他们的文章虽无华丽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历史学本身就充满人文主义关怀,读史更是精神上享受,因而从事史学研究的人内心世界丰富,具有中国知识分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秉持“有名淡然,无名坦然”的心态,难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孜孜以求,成果丰硕。
在读书人的眼中,有更高的境界值得为之奋斗,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秦俑科研人高朋满座时不会忘乎所以,曲终人散时不会郁结于心,得意时不会忘形,失意时不会消沉。他们看起来沉默寡言心不在焉,其实是在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他们有心情愉悦的时候,那是解决了学术难题、找到了学术知音时的抚掌开怀,他们有寝食难安的时候,那是无法按期做完课题,不能解决学术难题时的纠结苦闷。
秦俑科研人把时间、精力都用在研究中,他们不舍昼夜钻研业务,走在路上、行在途中、读书思考时,每有灵感闪现,必先快速拿出笔纸记下。他们衣着朴素保守,饮食清淡简单,在看似古板学究的外表下,却能写出灵动鲜活、令人信服的文字。
03
跨界合作的创新勇气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秦陵陆续有更多的文物面世,同时也会遇到遗址和文物保护等诸多困难,因而多学科跨界合作已成为学界趋势,秦陵秦俑研究视角日趋多元化,由此带动秦俑学研究不断深入。中外观众参观秦陵博物院的热情和全社会对文博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