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万物皆而有之。天地循环,造化变迁,催生出了世间万物,死亡,也同样如影随行。对于死亡这个话题,从古到今,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仿佛都是一个比较禁忌的存在,毕竟死亡就代表着生命的终结,而且还不可控,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面临着死亡。那么怎么办呢,当然是提前做好准备了。也就是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坦然面对死亡。“墓葬制度”便可以称得上是很多生物坦然迎接死亡的方式之一,而且对于“墓葬制度”的应用,其实并不只是人类特有,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也都会有着一些五花八门的墓葬方式。象就好比“大象”,每一个族群的大象都会在预感自己命不久矣之时悄然的离开象群,然后独自踏上去往这个象群“象冢”的路途,继而静静的呆在象冢等待死亡的降临,这个“象冢”,便可以称得上是“大象”的墓葬制度。人类其实也同样如此,在没有形成文明之前,也就是史前时代,人类其实就已经形成了相对简单的墓葬制度。继而伴随着人类祖先的不断迁徙和进化,这种较为原始的“墓葬形态”也随着人类社会体系的逐渐形成而变得越来越完善、复杂。山顶洞人墓葬示意照片就拿我国来讲,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其实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墓葬体系,虽然还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墓穴的挖掘、掩埋、以及贝壳、骨头等制成的装饰品或者祭品等都一应俱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传承而来的“墓葬形态”,开启了我国传承上万年的“土葬”风潮,但我国的“墓葬制度”发展到这里就宣告结束了吗?并没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才刚刚开始。因为阶级出现了,随着社会阶级的逐渐分化,人类在步入封建社会以后,封建社会那严格的等级划分也让很多社会等级高的人越来越重视对自己死后“安身之所”的建设。坟“坟”的由来而“逝者”的子孙后代一方面是得益于封建“礼法”体系的形成,另外一方面也是出于祭祀先祖的需要,故而也就此开始往“逝者”的“墓上堆土”或者“石块”,“坟”也就是因此而来。因为在此之前,逝者的“墓地”在掩埋完事以后基本都是平的,如果后世子孙想要纪念先祖的话,难免就会发生找不到先祖埋葬位置的尴尬情形。这点大家可以参考下“元朝”时期的墓葬制度,元朝统治者的陵墓在埋葬完事后就没有任何的标志,连块普通的石碑也没有,不过元朝统治者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防盗”,不过此举虽然有效降低了“被盗墓”的可能。却也直接导致其子孙后世自己都找不到祖先的陵墓在哪,故而在祭祀之时也就只能是在宫中祭祀或者直接祭祀整个大草原。中国古人修建“坟头”也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祭祀先祖,而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为了彰显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在修建“坟头”时往往也都会想方设法的往“大”了堆,社会等级越高,其“坟头”自然也就越大。战国时期中山国统治者的“中山王”墓示意复原图甚至于有的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干脆就直接在自己的“坟头”上建立起了一座宫殿,子孙后世若是想要祭祀的话,直接就在“坟头”上方的“宫殿”中祭祀即可。诸如今河北平山县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统治者的“中山王”墓,其就在自己的“坟头上”建造了一座极为豪华的“宫殿”。截止此时,中国古代的墓葬制度其实跟东方的另外一个古老文明“古埃及文明”在墓葬形式上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选择了往“地上”延伸。区别就是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另外一方面则是觉得太阳神能让自己在三百年后重新复活,所以才修建金字塔,并将自己制作成了木乃伊,借以保证自己复活之时肉身还在。而中国坟墓上方的“宫殿”则主要是为了彰显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方便后人祭祀。至于死后复活这一说,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眼中的“彼岸世界”示意插图中国封建统治者眼中的“彼岸世界”因为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他们虽然相信“神灵”以及“神仙”一类的存在,也有人修仙,但是他们所追求的却并非死后重新复活,而是“永生”。在古人的意识里,人死后就是死了,虽然灵魂会存在,但是却去往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天界”或者“地府”之说,而且去了以后就回不来了。所以古人的选择其实很简单,要么就是永生,要么就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称王称霸。中国的“墓葬制度”也就此开始了进一步的进化和发展,开始逐渐向“地下世界”延伸,将原本普通的墓穴玩出了新的花样。而且在到了秦汉时期以后,由于“礼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直接踩在“墓穴”正上方祭祀的行为也演变成了对先祖“不敬”的行为,所以墓上建筑也就此开始与“墓穴”产生了分离,从“墓穴”正上方逐渐移到了“墓前”。秦始皇陵就好比秦始皇陵,其墓穴上方就是一个极为巨大的“土包”,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其自然也不愿意只是单纯的在墓前建立一座宫殿,毕竟再怎么着也得配上他千古一帝的身份才对呀。再者,秦始皇既然苦求“长生药”而不得,那么自然而然也就把目光瞄向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眼中的“彼岸世界”。既然在这个世界已经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那么到了“彼岸世界”当然也要继续做统治者,所以为了彰显出秦始皇的地位和身份,秦始皇直接委任丞相李斯为设计师,同时派出了八十万的兵力,将原本一直都相对“普通”的墓穴扩建成了一座“地宫”。光人力的动用就相当于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修建人数的“八倍”左右,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那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胡夫金字塔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作为现存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地表建筑,其原高度为.59米,不过由于风化的缘故,现高仅有.5米。占地面积更是达到了约平方米,确实很大。反观秦始皇陵,虽说其地表高度没有胡夫金字塔那么高,仅有51米,但是其占地面积却达到了惊人的平方米。继而自秦始皇以后,将墓穴修建成“地宫建筑群”的墓葬形式也仿佛成了封建时期统治者以及诸侯贵族的主流墓葬手段。中国已知古墓分布示意插图虽然就目前现有的数据及资料来看,自秦始皇以后所出现的古墓占地面积其实都没有秦始皇陵这般巨大,但是从中国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所统计出来的座古墓的统计数据及其分布结果来看。围绕封建时期历代统治者为核心所构建的“中国古墓文化”,已然在古代能工巧匠的双手下,形成了一个丝毫不亚于地表人居文明的“彼岸世界”。就好比我们现如今的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下所存在的古墓数量明显就达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程度,网络上不是一直有这样一个段子吗,“随便在西安的土地上插个棍,就有可能发现一座古墓”。虽然略有夸张,但也足以证明西安的古墓数量之多。保安山二号汉墓结构图中国古墓的建筑工艺而且由于是地下建筑,所以其工艺难度不见得就低于金字塔,不过由于秦始皇陵的发掘程度还极为有限,虽然已经有考古学家利用科技手段绘制出了秦皇陵的结构图,但依旧有很多部分都处于推测阶段。那么咱们就以跟秦朝邻近的“西汉时期”的古墓建筑结构来说吧。诸如河南永城出土的“保安山二号汉墓”,虽然其墓主人只是“诸侯阶层”,并非统治者阶层,所以其地下建筑群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仅仅只有多平方米。但是在这其中所利用的一些建筑结构其实跟封建统治者的“地宫”建筑结构是差不多的。足以让我们对封建时期统治者的“地宫建筑群”结构略窥一二。汉墓墓穴那么首当其冲,就是墓穴的“墓道”,中国的古墓不像金字塔内部结构那样横平竖直,要么是采用巨大的石块或者石柱一层一层的叠加、支撑,然后凭借上方石块所提供的压力来形成一个类似“倒阶梯”状的内部空间,也不是用“三角形”理论来保证墓室的稳固。而是采用了圆顶“蛋壳式”设计,而且为了减轻上方对石块以及土壤所形成的下压力,中国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空心砖”来代替原本的“石材”。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降低施工难度不说,同时还能为墓室内部提供更大的空间。西汉古墓的墓道及墓室基本都是这样的结构,从而使得原本平直的穹顶形成了一个类似蛋壳一样的“弧形”空间。汉墓墓室至于墓室反而更像是“金字塔”的那种“倒阶梯状”结构,但没有那么硬直,而是借助着“空心砖块”的轻巧一层层的向内收进,直到最后形成一个接近半球形的“穹窿顶”。同样是在保证其坚固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内部空间。但是大家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并没有,因为在一些封建统治者的心里,光有墓道以及墓室可还远远不够,而且也很难看不是吗。秦始皇陵地宫复原模型生前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宫殿、城墙、内城、外城、瞭望塔等之类的建筑在这个地下的“彼岸世界”也必须应有尽有才行。换言之,只要这个“逝者”在生前的社会地位足够高,那么其在去世后所能拥有的“彼岸世界”自然也就越大。中国古墓内部的“豪华软装”示意插图中国古墓内部的“豪华软装”既然硬件设施齐备了,“豪华软装”自然不能少,否则跟住在一个“毛坯房”里面有什么区别,拿什么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各种陪葬器皿、陶俑、财宝首饰、甚至是食物等各种各样的物件只是基础,只要是生前有的,墓主人地位够高,那么墓室里面基本都有,最起码也要能还原墓主人的生前状态才行,并且,还有些即便是墓主人生前没有的,墓室也有。镇墓兽诸如专门保护墓主人亡灵以及辟邪的“镇墓兽”,在古代的那些豪华大墓里面基本都会存在,而且品类繁多,其中更是不乏类似于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一样的“人首兽身”的“镇墓兽”,不知道古埃及人和中国古人到底是如何在这方面达到一致的。另外,对于那些封建统治者而言,有了豪华软装就够了吗?不够,这些充其量只能表现出他们的财力、地位,却无法表现出其“实力”,所以“军队”自然也必不可少。当然,封建统治者自然也不会傻到直接就让整个“军队”去殉葬,毕竟先不说这些军队将士自身愿不愿意,即便这些将士愿意,那么这些墓主人的后裔又该如何传承基业呢,显而易见,若是没了军队,政权自身覆灭的几率只会更大。秦兵马俑还拿秦始皇陵来举例吧,作为中国第一位实现统一的封建统治者,秦始皇干脆直接按照1:1的比例打造了一支强悍的“兵马俑”军团陪葬。虽然截止至如今只发掘修复出了六千多具兵马俑,但是这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出于现在科技手段的不足以及对文物的保护等诸多方面原因,依旧还有很多兵马俑并未被发掘出来,其具体数量依旧是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汉朝兵马俑结束语就这样,虽然自秦始皇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在为自己修建“地宫建筑群”之时不再像秦始皇那般讲究“排场”,而是把更多的经历用在了“生人”身上,务求“以民为本”。但彰显皇家威仪的工艺器具以及“排场”也都还是会有的。就好比西汉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汉朝“兵马俑”,首先在个头上就明显“袖珍”了许多,不再像秦始皇那么大手笔的直接按照真人比例打造。从而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之下,智慧的古人不但在地表上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华夏文明”,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湾。另外一边也同时在黄土之下创造出了一个“彼岸世界”,与华夏文明伴生,为芸芸众生打造出了另外一个宏大壮观的最终归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