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也有兵马俑,比秦兵马俑早发现近十年

一年8月24日,在陕西咸阳市东郊汉高祖刘邦长陵区域内的杨家湾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彩绘陶俑。后来,在这里的10个陪葬坑、1个砖坑中,考古工作人员陆续清理出了士兵俑件、骑马俑件、盾牌模型近千件。

这些姿态各异、排列整齐的陶俑,组成了一个气势宏大的方阵,它们披甲执锐,分别列队,有的手握缰绳,有的手持盾牌,有的舞动身姿,有的奏乐表演,有的指挥队伍……其中一件指挥俑,高56厘米,头戴武冠,身着红绿彩色战袍,右手上举至前额,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做指挥状,形态生动,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这是中国首次出土大批量彩绘兵马俑,成为20世纪60年代震动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比后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早近十年。

这批兵马俑主要是骑兵和步兵。骑兵俑为轻骑,骑士和马匹都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手执弓弩,背负箭箙;步兵则组成了七个方队,有队率、队史、千卒、乐卒、蹶张士、戟矛手等不同职能的将士,服饰、姿势、神态各不相同。

二这些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目前还没确切论断。杨家湾兵马俑的北面有两座高大的汉墓。为了搞清楚这批汉俑的主人,在年开始这两座汉墓进行的发掘,发现是夫妇同茔合葬墓。可惜两座墓均有严重的被盗毁情况,没有留下任何足以证明墓主人的资料。

没有马镫的骑兵俑

但考古专家根据杨家湾四、五号汉墓的地理位置,结合《水经注》的记载,推断这两座墓的主人可能是周勃或周亚夫夫妻,夫墓在南,妻墓居北。

周勃、周亚夫父子,可以说是汉文帝、汉景帝两朝的绝对功臣,其中周勃不仅是西汉开国功臣,而且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首要功臣,还对汉文帝刘恒有拥立之功;周亚夫则平定了“七国之乱”。另外,周勃、周亚夫父子都担任过汉军最高长官太尉,也都统辖过大汉帝国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北军。

可以说,没有周勃父子,就没有西汉两百年的天下。因此他们享受这三千军阵俑陪葬,是名至实归的。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外围陪葬品的一个类别。古人希望“事死如事生”,死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于是便有了兵马俑。考古学家发现,这批杨家湾汉代兵马俑,主要经取土、练泥、模塑、窖烧、彩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窖烧温度大概在到摄氏度之间,出窑后进行彩绘。“兵俑的眉毛、眼球、胡须、外衣、铠甲及战马身上的花纹等,都是靠陶工用笔和颜料画出来的,彩绘颜色有黑、红、紫、白等,非常生动传神。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

并且,杨家湾这批彩绘兵马俑的穿着,也透露出了西汉初年服装界的新潮流。从杨家湾兵马俑塑绘的服饰可以看出,汉初处于楚服、胡服和秦服融合且以楚服特点最为突出、形成新风尚的转折时期。

除了武士俑,容姿秀雅、美目流盼的侍女俑也是一道靓丽风景。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此俑身着3层立领右衽深衣,呈跽坐状,双手拢于宽大的袖筒内,向上拱手遮于口鼻前。仔细端详其容貌,面似鹅蛋,目细眉长,鼻子挺秀,口小唇红。一头乌黑秀发自前额处中分,挽髻颈后,肩下又分出一缕,显得飘逸脱俗。

除了杨家湾汉墓之外,徐州楚王墓也出土过汉兵马俑。由于社会经济逐步繁荣,孕育出新的审美需求。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以及西汉初年杨家湾陶俑,采用的都是“塑衣式陶俑”工艺——也就是陶俑衣物是直接泥塑在身体之上。而徐州楚王墓兵马俑,采用了全新的“着衣式陶俑”,即用模子整体制作出来后,再经二次加工塑造而成。它们大小大体类似,表明了此时制作工艺的进步,已经有了批量生产。

同时,相比秦俑,汉兵马俑更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刻画。如武士俑脸型方正,颧骨高凸,鼻梁高耸,眉眼口唇上扬,看上去像是一个含蓄内敛的北方大汉,心中藏着乐事而忍不住流露出欢愉表情,反映了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的精神状态。

此外,在秦代塑衣式陶俑基础上,汉代皇家工匠吸纳楚文化元素,创作出了工艺复杂、外形华丽的着衣式陶俑。即陶俑都穿着特制的丝麻衣袍或铠甲,配有能够活动的木质双臂。我们参观时看到的裸俑,是因为历经多年的漫长岁月,陶俑身上的木臂和服饰早已腐朽不存而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