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掀开了掩盖兵马俑威严的面纱,一个空前盛世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但此时的样子,却不是我们平时见识到的,一个完整的兵俑,它们破碎不堪,大多数都是不完整的,很多都是无腿无头,散落在各处,被灰尘掩盖,俨然是一副战争过后的惨烈状况,这当然不是兵马俑发生过战争,在数千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加上环境改变,才使得它们成为如今模样,如今我们见到的都是经过修复后的样子,还原之后的兵马俑身上,同样有着当年的威严,我们不得不惊叹,当年的陶艺技艺的高超。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来都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陶俑身上仅存斑驳残迹,残存颜色较多的个别俑,色泽如新。通过对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体了解秦俑各种服装色彩的特点,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不过还是能感受到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但是许多看过兵马俑或图片的人会发现,几乎所有兵马俑都是身披铠甲精神抖擞,唯独手中却空空如也,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似乎缺乏一杆像样的兵器,再仔细观察一下的话,还会发现他们的右手都是呈拿握状,手指聚拢成一个环形,他们之前应该都拿着兵器,如果按照秦始皇陵墓的规格,也不大可能制作这么多没有武器的兵马俑,毕竟那是不完美的。这就得从兵马俑制造之初开始说起了。据悉秦始皇陵墓建造前后动用民工70余万,耗时39年,直至项羽攻入咸阳时,陵墓仍未完工,项羽率领的联军对秦始皇十分痛恨,大军进入咸阳后尽数发泄在咸阳百姓身上,屠咸阳斩秦王烧皇宫不在话下,做完这些,项羽仍不解恨又带大军来到骊山陵墓,当他冲进陵墓后瞬间被气势恢宏的兵马俑阵容震慑到了,于是怒火中烧的项羽将有用的拿走,拿不走的砸掉,再加上咸阳所得财物30万人运了一个月都还没运完,这其中,除了金银珠宝之外,自然还有兵马俑的兵器等能用的东西,因为古时候打仗缺乏制武器的金属材料,于是项羽看到这么多现成的兵器,自然就照单全收了,马车等实在是太过于笨重移动不方便,就没有被拿走。不过在兵马俑坑中还发现了许多三棱形的箭头,这些箭头与其它箭头不同,区别在于箭头上没有翼,面杀伤力肯定不及带有翼面的箭头,但是好就好在没有翼面的箭头会减少风力,对箭支的影响大大增加准确度,更令人惊讶的是箭头三个弧面几乎是一模一样,轮廓几乎跟子弹一模一样,而子弹弧面的设计,正是为了降低飞行中的阻力,说明秦国人已经掌握了一些空气学的规律,研究人员还发现秦国的武器不仅设计的非常合理巧妙,而且制作方面都非常规整,也就是说都是批量生产统一的标准,最大的好处就是部件可以通用,若是在在战场上兵器的某个部件坏了,只需换上那部分的部件即可,这样一来,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这不失为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因素之一。的一生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第一,统一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留下来这样宏伟的兵马俑,让世人惊叹,后人可以通过这座地下陵园知晓生前的穷奢极欲,出土大量的兵器及修陵人的累累尸骨,功过相离难以互抵,是非曲直只能留予历史臧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