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喜欢看文物修复原因竟是很治愈

文物总是不可思议,最近陕西咸阳的乾陵博物馆就发生了“怪事”,文物身上竟然“长毛”了!

其中一位陶俑从头到脚覆盖淡黄的绒毛,在灯光的照射下活脱脱一只“金丝猴”!一个另一位陶俑仿佛穿上了一件金色裘皮大衣,不少网友调侃道,“哎呀,太热了”~

“长毛”后和“长毛”前对比

修复专家解释,这是盐析现象,由于陶器的密度比瓷器低,有着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小孔,容易吸收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遇到空气温湿度变化,盐分就会从陶器内部析出,引起表面结晶。

盐析会让陶器变得更粗糙、松脆,所以我们逛博物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展柜里放着恒温恒湿设备。

不过并非所有的陶器都会这样,有些陶制文物做过脱盐处理,就不会因为温湿度变化出现盐析,而有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脱盐处理的,就会在一定环境下盐析,频次很难确定。

化腐朽为神奇

对于文物和修复,人们的积极性可以说是越来越高,除了被大家直呼可爱、疯狂刷屏的两位“长毛”陶俑之外,B站上关于文物修复视频的点击量都十分惊人。

尤其是从破烂不堪的“渣渣”状态,被修复师妙手回春变成精美器物的一瞬间,满屏都是“再刷亿遍”,“看这个巨爽”,“真的很治愈”……

这种爽感不难体会,比如著名的《五牛图》修复,现在我们无论在课本上还是博物馆里看到的《五牛图》都是这样的:

唐韩滉《五牛图》,故宫博物院藏

但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件“现存最早的纸上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数寥寥的唐代纸绢画真迹之一”……有着极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地位的《五牛图》,在上世纪50年代辗转回国之前是什么样。

千疮百孔、遍体霉斑,仅五牛身上的大小蛀洞就达数百处。让它化腐朽为神奇的人,是故宫文物修复师孙承枝。

从不敢妄动到寻得最佳修复方案再到完成,前后用了整整八个月时间,过程相当惊心动魄,最终五百多处破洞被修复得完好如初,惊艳世人。

故宫文物修复师孙承枝

《五牛图》修复前、中、后对比

让人啧啧称奇的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兵马俑修复,印象里一直觉得它们从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刚出土的时候,却是连基本的人形都没有,修复人员面对的经常是一地碎片。

从毫无头绪的碎片到一个完整的陶俑,中间要经历无数道繁杂的工序,剥离陶片上的泥土,粘合脱落的纹饰,整理凌乱不全的陶片,进行详细的人工绘图……

不过这些才只是准备工作,漫长的培训之后,修复师才被允许上手触碰陶片和拼接重组,能最终修复成我们如今看到的样子,实在不可思议。

兵马俑修复现场

同样惊艳的修复不胜枚举,比如大唐公主李倕的冠饰的修复,出土时冠饰上的宝石已经七零八落,由于零件极为细碎,修复专家不得不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清理以及还原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但修复过程有多艰难,结果就有多震撼。

唐代宗室女李倕冠饰修复前后对比

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修复,河南上蔡县楚墓出土的升鼎修复……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前后对比

河南上蔡楚墓升鼎修复前后对比

积极的治愈力

从时间角度来看,如果文物是过去式,那么文物修复就是正在进行时,它一部分是为了重建历史和艺术价值,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和当下的人们发生关系。那些在公屏上留下“再刷亿遍”,“看这个巨爽”,“真的很治愈”……弹幕的人们一定对此深有体会。

心理学上认为,观看能量的聚集和卸载,能让人产生治愈感和解压感,比如很多人喜欢看被有序排列或瞬间毁坏的视频。

整齐堆叠的物体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

能量的聚集,相对积极,可以令观者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很难触碰到的一种非常纯粹的秩序建构;

能量的卸载,相对消极,令观者体验的是一种不用承担相应社会规则,打破禁锢的快感。

按照这一说法,以还原历史状态为目的的文物修复,也天然地为人们提供着一种纯粹的秩序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会不仅惊叹于历史的沧桑,古代匠人的智慧,修复师的技艺,也为文物从碎片到完整而感到一种下意识的圆满和治愈。

庙画修复前后对比

生活中无穷无尽的琐事,莫名其妙的焦虑,让人心生不快的“不完美”……好像都可以在看到一件文物被修复后,令心情得到极大的纾解。

看似无解问题好像也变得可以掌控,毕竟那些令人无从下手的碎陶片最后竟然可以被修复师拼成一件品相完整的陶俑,还有什么比这更复杂的事情吗!这大概就是文物修复赐予我们的力量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观复苏够以

监制:观复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