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对一科研帮带课题暨重点

创新才有生命,创新就会有活力。作为北京市文物局科研机制创新重要举措,“一对一”科研帮带课题和重点科研基地课题已经开花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果吧。

馆藏汉唐时期陶俑整理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梅

一、成果简介

  《馆藏汉唐时期陶俑整理与研究课题报告》(以下简称课题报告)共计1.7万余字,分五部分,即发现与研究、馆藏汉代陶俑、馆藏魏晋北朝时期陶俑、馆藏隋唐时期陶俑及相关方面等,重点内容为汉代陶俑及唐代陶俑。研究主要围绕陶俑的身份特征进行,并对来源、成分等加以统计,分类。

  将馆藏汉代陶俑分为侍俑、跽坐俑、庖厨俑、舂米俑4个类型,用类、型、式的研究方法对汉代陶俑进行梳理研究,综合分析汉代陶俑反映的地域特征与文化因素。魏晋北朝以及隋唐时期馆藏陶俑中出土数量较少,重点进行人物角色,形态、工艺等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稳定,多民族文化交融,受到社会流行的玄学影响,陶俑艺术风格多样化。馆藏唐代陶俑数量和种类较多,可分为武士俑、骑马俑、风帽套衣俑、三彩俑、彩绘仕女陶俑、侏儒俑、胡人俑等7个类型。隋唐时期的陶俑造型丰富,题材广泛,多元文化因素交融,汇聚了夸张、写实、象征等多种雕塑艺术手法,同时借鉴绘画技法,吸收佛教文化的内容,全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为秦代兵马俑之后陶俑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课题最后对陶俑文物所涉及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些方面包括年代问题,能谱仪测定,荧光光谱检测,研究方向等。

二、课题研究结论

  完成馆藏汉唐时期陶俑目录清单及图片资料整理。完成馆藏陶俑文物整体清单,梳理完成馆藏陶俑基本信息。完成馆藏陶俑文物定名,一定程度上实现馆藏陶俑的定名规范化。总结陶俑定名的要素信息,形成“时代+材质+主要特征+身份特征+俑”的定名格式。采用能谱仪、荧光光谱仪对部分标本进行成分检测,对照出土陶俑与其它来源陶俑的成分,对照经过修复的陶俑不同部位成分,形成有关来源及分期的初步推断。后续探寻更多陶俑检测数据,以作对照。

三、学习研究情况   

  第一时间明确目标和任务,是课题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课题组成员来自4家单位,集中科研存在困难。因而,在课题组成立之初,经过大家充分讨论,明确任务、时间节点、要求以及成果目标。科研组两位成员在借调党史馆期间,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克服困难,不间断推进了课题任务。

  不拘形式,及时沟通。在这次课题研究中除了现场会议之外,还进行了多次视频会议。及时的沟通,使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思路和方向更准确。

开题研讨会

专家评审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