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刘邦也在曹参、萧何等人的辅佐下,集结了人马,准备大干一场。这些人中间便有周勃。
周勃,出生于农家,小时全家辗转到沛县,为了生活开始学习制作编织养蚕的器具,这门手艺周勃也熟练于心。青年时的周勃既有傍身的技艺还是个鼓吹手,时不时地去各家表演让他结识了很多朋友。(说不定刘邦和吕雉结婚的时候,他就在一边吹吹打打呢~)
因为性格豪放,与曹参、萧何、刘邦成为了还算熟悉的朋友,所以在刘邦起义时,他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从此,他便是战场上的攻坚手,用拳头打下了盖世功勋。
周勃从一个最低级的武官做起,革命初期,他经常充当带头冲锋的敢死队长角色,“先登”(率先登上城墙)就有三次之多。真的是用命在战斗,那时的他豪气干云,心中只有为刘邦,他的头儿出生入死这一信念。
在刘邦受封汉王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上将军,这样的荣耀没享受多久,更为残酷的楚汉大战爆发了。公元前-,4年的时间里,他跟随着一流大将韩信、彭越、英布等大佬,南征百战,但在一群天才面前,这位靠武力的将军就显得很不够看了。
在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时,他也只能和灌婴一起共享封地。直到扑灭燕王臧荼的反叛,才终于被封为绛侯。这个侯爵真的来之不易,它是周勃一刀一枪用满身伤痕换来的。
每个时代都有天才存在,自然也有那些靠努力跟上天才脚步的平凡人。周勃便是这种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人,虽然在开荒一代都陨落后,他也曾站在权利的巅峰(推翻诸吕,受封宰相),但终究是老实人玩不过职场的弯弯绕绕,他在经历牢狱之灾后退了,回到了自己最初的封地,安享晚年。
纵然他功高震主被革职在家,但汉文帝给了他足够的身后荣耀。杨家湾“周氏陵”中有金缕玉衣,也有威风凛凛的西汉兵马俑。这位为刘邦保驾护航的前锋大将,死后依然是刘邦最坚实的力量。
年8月24日,咸阳市区以东约25千米的杨家湾村村民在村北平整土地时,偶然发现了几件彩绘陶人、陶马。这里为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区,大小墓冢,放眼皆是。随后经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联合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清理,一个沉寂地下两千多年物西汉兵马俑军阵,就这样破土而出,呈现在世人面前。
杨家湾汉墓位于今秦汉新城正阳街道办杨家湾村北,是汉高祖刘邦长陵4、5号陪葬墓所在地,汉代称为“周氏陵”,是周氏家族莹地,学者们推断这两座汉慕的主人应该是西汉大将军周勃夫妇。
经考古发掘,长陵4、5号陪葬墓南北并列,形制相似,均有封土。疑其南较大者(4号墓)为夫墓,北面较小者(5号墓)为妻墓。
考古工作者发现两墓玉片各余枚。玉片有三角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质料较好有白玉、碧玉等。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内还残留有银丝,推断上述玉片应为“玉衣”的一部分,死者应该身穿“银缕玉衣”。
年,考古工作者曾在4号慕南约70米处清理兵马俑坑11座,其中骑马俑坑6座、步兵俑坑4座,分左右两列,前后5排,都是带竖并坑道的洞室:共有骑兵俑多件、步兵多件、乐舞杂役俑多件。另有战车坑1座,居两列之间,已被扰乱。此外,坑内还有盾牌模型件、婆金车马饰件,各种蚌、骨、陶、铁器55件。
位于4号墓前的那些骑兵马俑和步兵俑,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那些乐舞俑则是送葬的仪仗队。在东、西两排送葬军队和仪仗队中间的那座车坑,则应是“指挥车”,这种安排反映了汉代军队的送葬制度。杨家湾汉墓附近陪葬坑中的兵马俑,还反映了当时军队各种兵种的构情况。在11个陪葬坑中,骑兵俑坑就有6个,步兵俑坑4个,战车坑仅1个。这表明骑兵在当时军队中是一个重要的兵种。车战已过时,仅有1辆战车,应为统帅的指挥车。
这些兵马俑虽然形体较小,但数量众多,排列整齐,兵种分明,职能明确,而且造型生动,彩绘鮮艳,刻画逼真,比例匀称,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出西汉时期楚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因而无论从考古价值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讲,汉兵马俑都与秦始皇兵马俑一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从中我们可以想见那长达米的送葬军队“玄甲耀日,朱旗绛天”(班固《封燕然山铭》)的盛大场面,让我们了解西汉前期的历史和文化,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丧葬礼仪、军事制度和雕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西汉大规模兵马俑集群,成为当时震惊海内外的重大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