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细说2

中说到了秦始皇帝陵园的建筑遗址,这一节我们来聊聊已发现的那些重要陪葬坑遗迹。资料统计,目前秦始皇陵园范围内考古发现陪葬坑已经达到多座,其中陵园内70多座,陵园外多座,这些遗迹包括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照片

1、K号的陪葬坑

该陪葬坑位于现封土南侧、内城南门正北米处,在东西内外城垣之间的正中部位。整个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米,南北宽34-35.5米,深6.8-7.3米,面积达到多平方米。坑由两条斜坡门道、两个长方形主室和一条东西向通道连接东西两个主室的通道组成(如图所示)

K号的陪葬坑平面他

2、K号的陪葬坑

位于封土南侧西部,东距K约米。平面呈东西向的“中”字形,东西长47米,南北宽2.7-11.8米,由斜坡道和前、后室三部分组成。为一座面积达多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陪葬坑。在该坑中出土有原大的彩绘文官俑8尊、御手俑4尊、木车残迹一乘、马骨约20具以及其它的铜钺、陶罐等(如图所示)

K号的陪葬坑平面他

3、K号的陪葬坑

K号的陪葬坑位于封土西侧南部,南面距离内城南垣米,西面距离内城西垣60米,东面距离封土西侧断崖7米。坑紧贴着陵墓的封土,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64米,由斜坡门道、二层台、隔墙、过洞等组成。在坑中发现了大量的红色细泥陶片和动物的骨骼,考古推测可能为秦皇室或者其本人提供饮食的机构。同时该坑也是目前陵区内结构最复杂的陪葬坑

3、铜车马陪葬坑

位于封土西侧中部,平面呈“巾”字形,距离现在的封土西边沿17米,西面距离内城西垣约40米,长宽达55米,总面积多平方米。在该陪葬坑中于出土了被誉为“青铜之冠”的两乘为原大二分之一的彩绘铜车马,其中一号铜车马重达公斤,二号铜车马重达公斤。一、二号车的主要部件都用锡青铜制作而成,一些零部件应金银制作,车的造型准确、逼真、结构复杂,整车采用了铸接、焊接、镶嵌、子母口等多种工艺方法。可以说是整个先秦时期的中国制造工艺的的集大成之作

铜车马位置及平面图

4、一、二、三、四号兵马俑坑

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位于陵墓东司马道的延长线以北,距离封土米。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兵马俑坑、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四号兵马俑坑(未建成)。三个已经建成的俑坑埋藏着余件的陶质兵马俑。

兵马俑坑分布位置平面图

一号兵马俑坑:东西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62米,距离现地表深4.6-6.5米,面积达到了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如图所示,俑坑的前后和两侧各有5条斜坡门道,坑门均被立木堵住、封死。在俑坑内有东西向的10条夯筑墙体隔开,墙体宽2米,残高0.75-到2.4米。隔墙将俑坑分为11个过洞。过洞底部均平铺青砖。

经过勘探和发掘,考古推断一号坑内共埋葬和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多件,木质战车50辆,驾车陶马匹。现在已发掘陶俑余件。木质战车22辆,驾车陶马88匹。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车马器、陶模、半两钱、铁钩、铁斧等等。尤以出土的兵器种类多(剑、戈、弩机铜鏃等)、数量大。

一号坑兵马俑坑平面图

二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东端北面,平面为曲尺形(如图所示),由斜坡门道和主室组成。东西宽米,南北98米,面积达平方米,距现地表深5米,总计九条斜坡门道,分布在东、西北、三面。俑坑主室有18条夯土隔梁,隔梁宽2-3米不等,18条隔梁将主室分割成18条东西过洞。该坑是包含弩兵、车兵、步兵以及骑兵的诸多兵种的混合军阵。总计陶俑、陶马件俑以及木质战车89辆。

二号坑兵马俑坑平面图

三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面,二号兵马俑坑的西面。整个平面呈东西向的“凹”字形,东西通长17.6米,南北宽21.4米,深5米以上。俑坑由一斜坡门道和主室组成(如图)。主室地面全部铺青砖。整个兵马俑坑的平面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在俑坑的南面;第二单元在俑坑的中部(东面为其俑坑的斜坡门道,两者相通);第三单元在俑坑的北部。在该坑出土陶俑60多件,木质战车1辆,驾车的陶俑4匹。此外还出土了兵器、生产工具、铜车饰等

三号坑兵马俑坑平面图

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及其性质,目前有多种观点:其一象征着秦始皇的都城咸阳的卫戍部队,其二为象征着为秦始皇送葬的军队,其三为三种“卫军”(更详细的探讨可以参考袁仲一《秦兵马俑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等)

山人读书笔记,记录每一次的阅读,传播不靠谱的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