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直是文化宝库,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使唐朝国力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此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便尤为突出。
达官贵人爱歌舞、爱美妾、更爱珍品,他们对珍品的追求近乎疯狂,甚至在死后都要安排大量珍品作冥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陪葬品。其中唐三彩便在这珍品应接不暇的唐朝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翘楚。
唐三彩样式繁多,但要说起最经典的样式,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定是三彩马,这究竟是为何?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盛行的一种釉陶,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虽复杂,可其实用性远远不及青瓷白瓷,它的用途一般是观赏品摆件或是冥器,也有少数人把它铸造成三彩枕。
虽然它的用途十分局限,适用性也不高,可唐朝百姓厌烦了一贯的素色。因此,唐三彩一出现,便惊为天人般让人眼前一亮,成为收藏家的掌上明珠。
唐三彩种类众多,无论是器物、人物、还是动物,它都有涉猎,三彩马能成为其中经典,原因有三:
三彩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原因之一便是它独有的魅力
三彩马出现在唐高宗时期,其形态各异,颇有灵性,其造型虽粗犷,却也精致。单从马的体形看,它臀部与腿部的肌肉发达,像来自西北的战马。观其面部,它双眼耳朵精致小巧,像是贵族家养的只供玩乐的小马驹,无论是从神态,还是从比例,它都无可挑剔。
单从样式上分,便有奔马俑、提腿马俑、马上人俑、马拉车俑、立马俑五种。五种三彩马各具特色,奔马俑四蹄腾空,以其动态美闻名。提腿马俑三蹄着地,以其力量美闻名。马上人俑多姿多彩,以其生动美闻名。马拉车俑气派十足,以其逼真美闻名。立马俑栩栩如生,以其自然美闻名。
反观唐三彩中的其它物件,仕女娇憨、骆驼沉稳、胡人写实,没有一个能像三彩马般让人眼前一亮。三彩马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其釉色和胎料,其中三彩马的釉色是其精髓所在,以黑釉和蓝釉最为名贵。
三彩马的釉,并不是用单一的手法,而是在彩带装饰法的基础上加以点缀,层层叠加,反复着色,让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流淌的釉)与人工(加一点缀的釉)两种手艺重合。
三彩马的胎料也有其特色,它的胎料细腻肉眼之下难以看到三彩马的瑕疵,在手艺不算先进的唐朝三彩马这样的珍品实在难得。
三彩马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其形态,还在于马本身富有的文化价值,这便是原因之二
唐朝时期,武将爱马,文人也爱马,以马为题材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杜甫在赏韦讽收藏的《九马图》后,挥笔写下《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在这首诗中,他描写到: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就全诗而言,杜甫表面上赞赏拳毛騧狮子花,实则赞赏的是知人善用的唐玄宗。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写下《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面上惋惜千里马,实则为不能被重用的人才惋惜。
正如这两首诗一样,唐朝百姓珍爱三彩马,实则是珍爱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唐朝对外贸易兴盛后,骆驼也开始加入唐三彩的行列。人们对骆驼的好奇心日渐加重,可三彩骆驼却迟迟不能出三彩马之右,这便是因为,马才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
三彩马经典的原因之三,便是唐三彩多用于陪葬品
很多人认为,唐朝的主要民族是汉族,而不是马背上的国家,所以唐朝对马不屑一顾。理论上如此,但唐朝是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它虽崇尚文学,但它赖以发展的根本还是武力。
唐朝贵族深谙于此,且古人信奉鬼怪之说,认为人死后便在地下安家,故陪葬品中必须有代表武力的物件。如秦始皇,建造秦兵马俑,让兵马随自己在地下征战,王公贵族自认没有秦始皇那般实力,便将三彩马作为陪葬品。一来满足自己的附庸风雅的虚荣心,二来为自己在地下看家护院。
如今在各省份的博物馆中,三彩马数见不鲜。据统计,这些三彩马大多来自墓室,未入墓室的三彩马,大多在安史之乱等战乱中被毁坏。再加上盗墓的兴起,也加重了三彩马的流失。所以如今的三彩马,只是唐朝时期的冰山一角,很难想象,盛唐时期的三彩马该有多么惊艳。
三彩马于唐朝鼎盛时期兴起,于唐朝衰败时期落幕。由此可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文化。
因三彩马是唐三彩中的经典,所以三彩马出现很多仿品,仿品的出现,不仅搅乱了市场让唐文化蒙羞,还让众多热爱三彩马的人义愤填膺,实在为人不耻。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陶瓷器发展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发展》《唐三彩历史研究概述》《三彩马历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