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墓的大规模陶俑气势宏伟的秦始皇

秦汉时期“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死亡只是生活方式的转化,活在阳世间的生活用器及生活方式死后会转到阴世间继续享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帝王大兴陵墓建设,盛行厚葬。“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八年》)。《论语》卷一:“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庸》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上行下效,贵族及百姓中厚葬也巍然成风,由此拉开了秦汉时期陶制明器大规模生产的高峰。

陶俑艺术经历了商周时期的初起,战国时期基本成熟,至秦汉时期迎来第一次的高峰。秦始皇陵兵马俑开创了陵墓上用大规模陶俑陪葬的先河。气势恢弘的兵马俑群并没有因为大批量的制作,而降低工艺的精巧和艺术的表现力。写实统一的艺术风格中又有富有个性化的表现。伴随着陶俑大规模的生产,一批熟练掌握堆塑、捏、贴、画、刻等陶模塑型技法的工匠群体应运而生,制陶技艺日益成熟。匠人对陶俑的造型、动态、服饰、质感、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艺术性的表达也越加精彩。至汉代陶俑的制作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

《汉书周勃传》:“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楣五百被可以从葬者”。“甲楣五百被"即装备五百个俑的甲楣。工官即官署的名称,说明甲楣是从专门的官署机构中统一生产的。由此推断,陪葬的陶俑应该也是在专门的官署机构中生产。西汉陕西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发现的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威武。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殡葬陶俑更为兴盛,俑的制作不再是官府所独有,平常百姓私人烧制情况多见。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空前发展,陶俑的内容也以反映日常生活为主,如家兵、杂役、乐舞、杂技、疱厨、家畜、动物等俑,艺术风格愈加生动和活泼。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作为大一统象征的秦始皇帝陵,其设计之雄伟,构建之宏大,世所罕见。秦始皇陵的设计体现了“事死如事生”思想。秦始皇陵数以千计的兵马俑群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俑的数量最多的一处遗迹。秦兵马俑气势宏伟,场面壮观,造型逼真,使人们惊叹陶俑制作技艺的高超。

秦兵马俑陪葬坑位于始秦皇陵园东侧1.5公里处,已发掘完三个俑坑,面积达二万余平方米。“视死如生”是制作兵马俑的理念,决定了秦兵马俑的艺术设计风格以写实为基准,反映的是秦军兵强马壮的面貌。目前兵马俑坑出土有余件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城外的宿卫军气一号俑坑是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气二号俑坑是由车兵、步兵、骑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气三号俑坑是以夹道式排列的军阵的指挥中心。

秦陵兵马俑制作的数量庞大,数以千计的大型陶俑,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没有完全相同的,这表明在制作方法上工匠们经过周密的设计考虑。秦陵兵马坑中的陶俑,通高一般为1.8厘米左右。分军吏俑、步兵俑、车兵俑、骑兵俑等大类。在体型上,秦俑大致分为9型:粗壮力士型、柱立壮士型、体格高大型、凹腰鼓腹型、体狭瘦小型、形体扁宽型、立射持弩型、跪射半蹲形。面型主要分为8型,有国字形、田字形、由字形、风字形、申字形、用字形、目字形、甲字形等。工匠们根据不同类型的体型、四肢和脸型对陶俑部件进行组合搭配。在细节处理上,发髻、胡须、花结、发带等捏塑精致,样式多样,经过组合陶俑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面貌。

秦兵马俑制作时采用了模塑结合,以塑为主的工艺方式。陶俑通过“区分体型,分段模制,依姿组装,精塑细部,大同小异"的方法来制作出多样的造型。制作的步骤大致为:首先用泥塑手法制作成粗胎,然后再敷泥进行细加工和修整。俑头先用合模或者面部用单模制成粗胎,模子有多种不同的脸型。在粗胎的基础上,对面部进行五官细部的刻划,之后粘接上模塑刻划成型的发髻、发辫、冠韓、耳朵。如雕刻过的发型就有弦纹型、篦纹型、波浪型、瓜棱形、方包型等多种样式。通过模塑结合,俑头的形象丰富而多样。手部采用模制成型粗胎,再细部的雕刻。俑的躯干采用手塑成型的方法,用泥条盘筑法做出中空的上部躯干。躯干制好阴干后粘接单独制作好的各种姿态的双臂,俑的双臂大部分为空心臂。下部分制作时先做出底盘和双足。俑腿的制作有粗细两型,细型为实心,粗型为便于烧结,多制成空心。之后,根据装束的不同再接塑双腿和短裤。最后将上下两部分身段粘接套合成型。

陶马制作时,由于体型较大工匠们会按照马的部位先进行分开制作,再将各部位组装粘接起来。制作步骤大致为:先将陶马的成头、颈、躯干、腿、尾等几个大块进行制作,对于体块较大的的躯干又可以分成臀、腹、胸等若干的小块制作,最后将各部分粘接组合。这种分小块制作再粘合成型的方法,既能达到局部制作的精细化,同时又能达到形体上“大”的要求。秦俑综合运用了桦卯接合法、粘接法等方式,将成型的各部分组装套合在一起。制成后的陶俑待阴干后入窑烧制。焙烧出窑的陶俑在其表面进行彩绘装饰。

秦兵马俑是塑模结合的产物,对于制作数量庞大兵马俑来说的使用模具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功效。据一号坑出土俑统计,秦俑使用模制工艺的部分有:俑头、手、铠甲联甲钉和联甲带等。由秦俑坑出土的陶制联甲模具,可以肯定秦俑制作的模具是陶质的。另外,学者刘占成《原大秦俑制作的考察与研究》一文推测还有木质的模具。

秦陶俑除兵马俑外,还有其它类型的陶俑的发现。秦始皇陵园的马厩坑及珍禽异兽坑出土尿坐俑,可能是饲养马及鸟兽的仆役。秦始皇陵园封土西南角的K陪葬坑,在前室出土陶俑12件,通高为1.9米左右,都是文官的形象。秦始皇帝陵园K陪葬坑过洞一带出土与真人等大的陶俑15个,有跟姿和坐姿,形态逼真。

年秦陵发掘的K陪葬坑出土了几件百戏陶俑,揭示出秦俑的新品种。秦陵百戏的俑艺术风格同兵马俑一样写实,陶俑的躯干直立,左右对称,但是更具有个性化的表现,这几件陶俑雕塑刻画写实细致,皆上身赤裸,下着短裙。短裙上有堆绘的图案,线条凸起,具有立体感。百戏俑绘塑结合,动作传神用力。如:出土的5号陶俑残高厘米,身体魁梧,肌肉发达,鼓腹蹶臀,双手垂直于腹部,手握前搭,学者们推测这可能是个顶撞大力士的形象。出土的3号陶俑体格健硕,扭胯鼓腹,右臂上举,右腿直立,左腿向前迈开,左膝微弓。胸部的高突的锁骨和身体上的肋骨皆精细刻画。据学者推测可能是在作类似扛重物的杂技表演。创秦百戏俑是汉代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陶杂俑的先声。

秦俑不仅具有塑造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注重醒目的装饰效果。经过模塑成型烧制后的大部分陶俑,往往还要进行彩绘装饰。彩绘与塑形相互结合,陶俑塑形时就已经为彩绘留下了余地,这也是秦俑装饰的特色。秦俑彩绘前为便于施彩会先在俑身上涂一层生漆作底,生漆可以使俑的表面光滑并降低吸水性。涂好生漆后再用毛刷施以彩绘。

彩绘色彩相当丰富,有朱红、大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天兰、粉紫、杏黄、赭等。通过分析检测,彩绘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如红色主要成分为朱砂,白色主要为成分为磷灰石。值得注意的是在秦俑彩绘颜料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人造颜料。白色的铅白、红色的铅丹是通过化学方法的合成的颜料。秦俑上彩绘的紫色是目前发现最初使用该色的时期,经测定紫色为硅酸铜棟,也是人工合成的颜料。这些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颜料比较粘稠,可能是用了动植物的胶进行调和而成。涂绘时,俑的大部分涂一层颜色,手足、面部及图案花纹会先铺一层底色,再在底色上敷彩或绘花纹。

秦俑彩绘的色彩鲜艳醒目,对比强烈。在运用上,陶俑上身颜色比较鲜艳,下身的颜色则相对较暗,达到上身突出下部稳定的视觉效果。据袁仲一先生对秦俑着色情况的统计气秦人上衣的用色喜欢绿、红、紫三色;其次为天蓝色,个别有白、褐色。下衣的用色喜欢绿色,其次是红、天蓝、粉紫三色。说明秦人的服装中绿、红、紫、蓝四色是流行色。在上衣的领部和袖口都镶有彩色的花边。秦俑身上的彩绘图案也十分艳丽,装饰图案的骨骼多是釆用十字交叉或双钩线、斜线划分而成的三角形、菱形。在这些框架内再填绘各种几何花纹,其中以菱形花纹最多。秦俑上对比强烈、色调明快、绚丽多彩的彩绘装饰,让人感受到了热烈、积极、张扬、尚武的秦人精神风釆。

数量庞大的秦俑制作的土质和烧制的条件不完全相同。这些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应该是在多处烧制完成的。据考证,制作兵马俑的作坊有中央官署的,也有民间的气经检测秦俑制作的胎土主要为黄色粘土,应该是选用秦陵附近的粘土就近取土烧制的,可能取自骊山地区。秦俑的烧制与窑温、胎质、器形大小、器壁厚薄都有一定的关系。秦陵陶俑胎壁较厚,一般达到2—4厘米,最厚的有达到10—12厘米。陶马的体形硕大,胎壁厚2.5—4厘米,最厚的有达到15厘米的。

陶俑和陶马的胎壁泥质分内外两层,外层用淘洗过的细泥外敷。内层的泥质较粗,为防止烧爆变形和易于成型用经过筛选的大小均匀的白色的砂粒进行房和。秦俑体型大、胎体厚薄不匀,要能够达到整体烧结,不变形、不夹生,就要掌握合适的窑温,达到受火均匀。烧成后的秦俑的陶色大多数为青灰色,经测定烧成温度为—度,较低温度在°C—°C之间。秦人在掌握火候运用之外,在制造工艺方面也釆取了众多的措施,体型硕大的兵马俑在制作时尽量减少泥胎的厚度,陶俑的腿被制成空心腿,在陶俑和陶马的合适位置上留有透气、通火的孔眼。这些工艺措施都很好的辅助了秦俑的烧制成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