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中间的土墙,为什么不能挖挖掉可就损

从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兵马俑开展的发掘研究,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铁血厮杀统一六国的秦军虎狼之师,时隔近年,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参观兵马俑坑,我们发现在由武士俑排列而成的军阵之间,都隔着一道道土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作用,而且还影响着兵马俑方阵的整体美观。

是不是里面有什么文物,但目前由于技术或者别的难题没有条件进行挖掘呢?

实际上,考古工作者早就对这些墙体进行过专门的高科技检测,里面既没有夹杂任何文物,也不存在挖掘拆除的难题。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土墙为何没有被清理掉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些墙是怎么来的。

从发掘兵马俑的相关纪录片里可知,几乎所有的兵马俑挖掘出土的时候,都是东倒西歪地埋在土里的状态,其中不乏有破碎解体的陶俑。

可见,即便是陶制烧结得硬邦邦的兵马俑,也需要外部的防护。

况且从发掘情况来看,许多兵马俑出土的时候,身上都带有精美的各色表层描绘。工匠们费时分工制成的彩色兵马俑,自然不可能马马虎虎地直接与脏兮兮的泥巴接触。

古人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就给每个军阵都搭上了顶棚,创造出一个密闭空间,来保护这支为秦始皇陪葬的地下亡灵大军。而兵马俑坑上的那一道道土墙,就是这些顶棚的承重墙!

承重墙上安放一根根柱子,再在柱子上建梁铺设木板,这就等于给兵马俑造出了“房子”,来遮挡外面的泥土,从而保证兵马俑保存得更加完好。

只不过木制的顶棚,终究抵不过泥土和岁月的侵蚀。等到顶梁和柱子朽烂,坍塌下来的泥土和梁柱砸在兵马俑上,原先工匠们费尽心思维护的兵马俑,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埋在土里东倒西歪、色彩斑驳,甚至裂成好多块的样子。

考古工作者保留墙体的出发点,是为了遵循考古研究“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展示兵马俑坑初建时的原貌。

这些土墙除承重外,还有一点作用就是对兵马俑方阵进行隔离。

秦始皇建造兵马俑,目的是希望自己死后,依旧有威武的军队为他守护地下世界。为了展示军威,兵马俑的排列布置,几乎是按照当时秦帝国的精锐部队1:1的复制。

从史料来看,秦军是一支编制复杂的多兵种混合部队,车兵、骑兵、步兵、水兵,以及将军、校尉、屯长、什长、伍长等各级军官,均有所区别,而且各军配制的铠甲、兵器也各不相同。

兵马俑作为秦帝国的国家级工程,那就必须得按照正规排兵布阵的方式进行摆放,不可能将所有种类的兵马俑都放在一个大坑之中。这么一来,这些墙就起到了很好的兵种划分作用。

此外,从建造工艺的角度来说,这些土墙本身就是一件“文物”。

古代没有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秦朝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工程,如城墙、秦直道、万里长城(现在看到的砖结构长城,是明朝时期的建筑),均是就地取材,以泥土夯筑而成。

可别小看这些夯土建筑,以秦直道为例,有些路段至今保存完好,路面上连杂草都生长不了,相比于现在动不动就开裂,陷进去一个大坑的水泥、柏油马路,当真是值得键盘侠们点赞的良心工程了。

兵马俑坑里的土墙,也是秦朝工匠们的劳动成果,其稳固性能之好,即便过去了年的大自然侵蚀,也依然保存完好,可见其中工艺水平的高超。

因此,对于兵马俑来说,不管陶俑还是中间的土墙,都是值得研究和参观的整体文物建筑。它们在展示兵马俑工程原貌的同时,也在向世人展示秦朝高超的夯土工艺,以及严格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