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古代画论“相之大概,不外八格”之述,长期发掘并修复秦俑的王玉清先生依据自己多年来的细致观察,将秦俑的面部轮廓分为“目”字形、“国”字形、“用”字形、“甲”字形、“田”字形、“由”字形、“申”字形和“蛋”形脸八种,并且,依据统计,秦俑的面型轮廓中,“目"字形、“甲”字形和“国”字形的人数最多,“申”字形和“由”字形的最少,这和我们今天的脸型情况相似。
王玉清还发现,虽然面形不同的俑数量多,面形相同的俑也占很大的比例。如一号坑展出的俑中,有55件面形相同。相同的俑少则两件,多则50几件。但相同的面形只要稍做修正或涂染颜色有异,就能显示出不同的表情,正如对秦俑面部的器官用人体测量方法进行观察的冯声麒先生所说:“至少有47种造型因素在人头上因人而异地变化着,从而使俑头塑造得千姿百态”。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秦俑的塑造者们在面部塑造上颇下功夫。
首先,眼睛眉毛。除了眼睛的大小形状有细致细微的差异,为了把五官雕塑的生动和谐,匠人们更是把眉刻画成平、弯相对,长、短不一,粗、细相较,竖、斜有度和“人”字形等不同状形,或弯而长如半圆,或弯而短如新月,并且眉毛和眼睛之间的距离远近不一,很是讲究。
并且当时的眼睛以及面部身体都是着色的,不同的颜色运用对于不同人物性情特征的表现刻画更是锦上添花。这样,就生成不同的眉眼,拥有不同的风姿。中国素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之说,不同的眉眼对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至关重要;同时眼部刻画的传神与否是决定中国古典艺术作品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耳朵。秦俑的耳朵有大小和厚薄之分,有的位置稍偏后。耳朵的位置、大小、薄厚直接影响人物的脸型,一副精致且生动的耳朵无疑增加了人物的生气和智慧,同时耳朵还是人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显著特征。
第三,嘴巴。嘴巴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个性和神态。嘴巴是人面部五官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嘴角的细微差别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差异。可以说,人们的情感都可以在嘴部找到痕迹,严肃或温和,开心或痛苦,疲累或兴奋,开放或谨慎等等。
所以秦俑的塑造者们也别具匠心,对嘴部的雕刻除了注意嘴的大小不同,口裂有的宽阔,有的窄小之外,嘴唇也是有的厚有的薄,还有的雕刻成外卷状的厚唇来表现人物的幽默宽厚。通常嘴巴紧闭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严肃冷静,嘴巴张开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情舒畅,而嘴角的细纹更是透漏出一个人的年龄和阅历。这些对于整个秦俑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重要的。
第四,鼻子。鼻子的大小、鼻梁的高低等特点直接影响人物面部的立体性,一个俊美的男子通常他的鼻子在五官中是突出又恰到好处的。秦俑的鼻梁除了有高低的差别外,鼻背的形状有长、短之别和凹、直之分,鼻翼有宽有窄,鼻头也是有的大有的小,更有的鼻子前面很齐,横断面呈三角形状。正是这些形状各异的鼻子展示出秦军不同的性情,同时阔大的鼻孔更是显露出秦军将士们豪爽勇猛的特征。
最后,额头。对于续发的秦人来说,额头的高低、大小、宽窄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脸型;同时,额头也是表露人物年龄特征的重要部分。一个宽阔饱满的额头会给人留下温和睿智的形象,同时一个促狭窄小的额头会让人联想起偏执而急躁的脾性。秦俑的额头有的低且直,有的高且向后倾斜,有的向前凸出,也有的因上颌高,面部呈凸形……真是千人千面,不一而足。恰是这不同的额头展示出不同的人,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赞叹不已。
当然,秦俑的面貌是有美丑,胖瘦,年老年轻,常见形和罕见形之别的,需要指出的是,秦俑的雕塑是以军队为题材,要求整体的威武和庄严。但仔细观察,依然可以看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做到了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传神”。比如当时的匠人们为了突出刻画秦军战士英勇无畏、机智勇敢的性格,合理夸张了他们的浓眉大眼、阔口宽腮的特征;用微笑的神态来反映秦军战士充满自信的乐观精神;开朗的容貌,则把秦军战士生气蓬勃、活泼直爽的性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将领们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内在素养,通过塑造将军俑镇静定自若的面部表情来表现。
所以秦俑的雕塑艺术可谓形神兼备,刻画精微,让人惊叹不已。正如当代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最吸引我的主要不在于兵马俑数量之多和等身的形体,而在于它那些士兵和军吏,处在同一地点,同一军阵,并有严格纪律约束的情况下,各有表情,各有风采,只要细看,就能分辨出各个人物的个性,尤其是面貌方面显示的个性”。
秦人对头发和胡须十分讲究,如果犯法就有可能以剃发和拔掉胡须来惩罚。同时秦俑在用胡须和头发来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非常成功,这在先秦时期的人物雕塑中是没有的。众所周知,胡须作为男性的特征,颇能展示男性魅力,这跟胡子是长在人面部的突出位置(唇上、唇下、颌下、两腮)有关。
有时候,胡须和头发对一个人的容貌甚至个性的反映都起一定的作用。中国古代人对自己的胡须和头发十分重视,孔子甚至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可以说对后代的人们影响很大。中国古代人物画就善于运用胡须和头发来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历史上存留下来的老子、孔子、惠子等画像,无一不是借助于头发和胡须来表现人物的仙风道骨、大贤大德、聪慧睿智等特点的。
大部分秦俑的脸上留有胡须,少数没有。不同形状的胡须,反映出秦俑人物长相和性格的不同。若你能在坑内静距离的欣赏,感受会大不一样,会不自觉地被他们身上的特征吸引。比如仔细观察胡须,再互相比较查看,就很有意思。他们的胡须各种各样,如果非要归类,可分成八字胡,下垂状的,一字胡,微翘形和弯弯向下垂落形等。多数秦俑是有胡须的,只有很少的没有,并且具体的胡须也是别具个性:有的像笔尖就那么一小撮、有的只在嘴唇中间留一丁点儿、有的蓄着络腮大胡浓密茂盛、也有的就是汉字一撇一捺的“八"、还有的在下巴频上并排放着的三撮小须很是活泼……真是形形状状,不一而足。
所以说秦俑的胡须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比如用浓密厚重的胡须表现军人的粗犷和豪放;用细巧工整的胡须表现军士的机灵和干练;用上翘式的胡须表现勇士的精力饱满和性格活跃;胡角翻卷则表现出秦人的情绪奋发和高亢激昂,络腮大胡有助于表现将军的神态威严,飘洒的长须则完美地呈现出他们的潇洒和老练等等。
除胡须的细致刻画外,秦俑的发型多样,装饰性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秦兵马俑坑中陶俑的头发梳理整齐,很多陶俑的头上是平整有序的细细发纹,表现出他们生活作风的整齐严谨。同时波浪式、瓜棱式、方包式、螺旋式等不同的发纹样式也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差异。秦俑的发髻更是有的低矮、有的高耸、有的立于头顶左侧,有的立于头顶右侧,有的偏前,有的偏后……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秦人们各自的不同爱好,同时也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丰富自然之感。
总的来说,秦俑的塑造者们别出心裁,即注重整体造型,又强调细节刻画,从服饰到面形,从甲衣到靴履,从眉眼到发饰……真正做到千人千面,惟妙惟肖。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雕塑者们在兼顾整体的整齐庄严同时尽可能地表现人体的细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