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兵马俑,我们的第一个疑惑可能是,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兵马俑?难道只是为了炫耀功绩吗?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秦朝才刚刚建立,一方面各项事务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刚刚统一的土地起义不断,国家并不稳定。在这个时候,秦始皇为了炫耀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就费尽力气搞个超大型雕塑展,确实不像是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的实干作风。对于这个问题,《秦俑两千米》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平衡”。下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看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建造兵马俑。我们把时间从秦朝再往前倒腾两千年。根据考古发现,商朝有一种传统叫“殉葬”,贵族死后,特别是国君死后,为了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养尊处优,人们会把战俘、奴隶杀死,让他们在死后服侍死者。
甚至有的时候,死者的近亲,以及宠信的仆人,也会被送去另一个世界,让他们在那边陪死者聊聊天。因为人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殉葬品,所以,这种制度叫“人殉”。根据甲骨文献记载,商朝的人殉数目大约一万三千人。这种人殉制度流传下去,在周朝逐渐制度化。后人经常褒奖周朝,说文王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个令后人向往的美好时代。其实,这里的礼乐,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美好,活人殉葬也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比如,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也就是出土了非常有名的曾侯乙编钟的那个墓,就有人殉的考古发现。秦国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也继承了活人殉葬的传统,并发扬光大。
《史记》记载,公元前年,秦国国君秦武公死后,有66人陪葬。50多年后,秦武公的侄子秦穆公去世,有人给他陪葬。我们可能会觉得,对于那些被杀死殉葬的人来说,突然被要求“随主人而去”,必然是被迫的、痛苦的。但是在有殉葬传统的社会中,可能并不是这样。有一位研究中国宗教的荷兰学者,叫高延。他提出,“殉”在《尚书》里,有“欲望、寻求”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上古中国,与高贵的死者一起埋葬是一种恩惠。所以,死者的仆人和宠幸之人,在接到殉葬的消息后,很可能会对死后世界充满期待。在他们看来,只要对君主忠诚,他们的地位和财富就能获得永久保证。
只是为了在阳间多苟活一段时间就放弃永生,那太因小失大、太不理智了。从这儿我们就能感受到,殉葬的文化传统对人的毒害有多么可怕。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逐渐废除了人殉制度。这并不是说,当时的人们科学认识水平提高了,或者说人们感悟到了活着的意义。人殉逐渐被抛弃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太浪费资源了。在古代,人意味着生产力,可以抓去当苦力当士兵,还能收缴人头税。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虽然长期落后于东边的国家,但秦国人也开始反思人殉制度。秦献公就下令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不过,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可能因为一条法令就彻底消失。
前几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就是历史上的秦宣太后,她生活在战国后期。关于她有这样一个故事,宣太后临终前,下令要她的情人魏子陪葬。魏子急忙找了一位大臣替自己求情。大臣对宣太后说:“您认为人死后还有知觉吗?”宣太后说,“没知觉”。大臣说,“太后您可是无所不知的人,既然您都知道人死后不会有知觉,为什么还要把自己活生生的爱人和无知觉的死人埋在一起呢?死人如果有知觉的话,您在先王死后竟然宠信别的男人,先王知道了一定会大发雷霆。”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到战国后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死后可能并没有知觉,活人殉葬制度,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实际功能来说都已经站不住脚了。
但作为一种传统,它还时时被人提起。你看,传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实用主义脱钩的,由于有前人的反复实践,并经过时间的长期认证,传统变得约定俗成,不需要理由。一句话,前人怎么做,你照做就是了。这种传统与实用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到了秦始皇时期。到底是顺应潮流放弃落后制度,还是继承古老传统呢,万一死后真能升天怎么办?怎么平衡这种矛盾呢?通过兵俑来替代活人,就是秦国统治者想到的一种平衡办法。如果你有观察过秦始皇陵的各个兵俑,你就会发现,目前出土的七千多件兵俑,他们的相貌是各不相同的。澳大利亚一位考古学家用面部识别技术进行了详细排查,结论是,兵俑的相貌重合率非常低。
这是因为当时的工匠水平有限,生产不出完全一致的流水线产品吗?但如果你继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兵马俑的相貌虽然各具特色,但整体风格是统一的。统一风格下,根据兵俑的面貌、发型,还可以比较清晰地联系到当时全国各地的装扮,比如北方的中原人、东南部的楚国人、东北部赵国、燕国人、南部四川巴蜀人,还有甘肃以西的游牧民族。这显然高超技术加持下有意为之的。有这样一种猜测,这些人俑是受人之托制造的真人替代品,目的是为了代替真人殉葬。也就说是,这些兵俑其实是有真人作模板的。如果这种设想是真的,那也能进一步证明,在现实面前,秦国的传统做出了妥协。
不过,秦始皇自认为是千古一帝,陵墓作为自己的归宿,一定要空前绝后。兵马俑确实气势恢宏,但如果完全缺少了活人殉葬,仪式感总归差点。这时,现实的一面也做了妥协。秦始皇陵墓中仍然有数百名嫔妃和数十名工匠陪葬。但请注意,由于殉葬的人主要是妃嫔,而不是在当时担当主要劳动力的壮年男性,这也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某种平衡。另外,为什么墓葬中还有少量工匠呢?他们可是技术劳动力。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墓地的许多秘密,所以不能放他们出去。到这儿,对于秦始皇为什么修建兵马俑,我们或许找到了答案。这是秦国统治者通过工艺技术在传统与实用之间艰难平衡的结果。
由于有了制造兵俑的技术,传统获得了延续,凸显了千古帝王的不同寻常,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现实需求,避免杀害太多劳动力,给不稳定的帝国统治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