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陕西人,最让你骄傲的有什么?
生活在这方厚土,让我们感到骄傲的东西有很多,但每当被外地的朋友问起:“除了兵马俑你们陕西还有啥特产?”“买点什么特色的送礼好?”的时候,总会有些犯难。
确实,这里特色的东西很多都是留在这,带不走的。能带走的美食,怕是也要变了原来的味道。
每当思考能带走的特产有什么时,除了美食,还有一样东西,总会浮上陕西人的心头,那就是代表着历史文化的民俗特产——皮影。
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唐朝,作为这两个朝代的都城,西安都是它最古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这里的皮影都装满了故事。
如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屡屡出现的皮影戏,不仅体现着唐朝人民对皮影的喜爱,也承载着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悲剧:
父亲高宗李治临终时太平公主的哀伤:
和侄子李隆基对太平公主表白的深情和绝望:
又如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里,葛优饰演的福贵在历史的洪流中,命运辗转,却与皮影戏相依为命。
福贵的木箱里装满的不仅仅是皮影艺术的灵魂,里面还承载着颠沛流离的一生。
如今,皮影虽已遍布祖国大地,有各种风格和流派。但作为陕西人,提起皮影,依然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莫名的亲切感。
当已有余年历史的皮影,遇到另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象征——面具时,会发生怎样惊艳的化学反应呢?
这就要说起中国首部由皮影面具演绎的剧目——中国国家话剧院形体剧《罗刹国》了。
《罗刹国》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讲述了一个叫马骥的人类落难到虚无缥缈的罗刹鬼国,在这里“以丑为美”,回家无门的马骥,只好画“脸”做鬼,阿谀奉承,扶摇直上的故事。
演出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傩戏,除了演员肢体演绎,还运用了傩戏中最最重要的道具——面具。
傩戏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表演者按角色配戴彩绘面具。而在《罗刹国》中,面具也是角色转换的必要手段,鬼怪们用面具伪装和隐蔽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人戴上面具后,仿佛就变成了一个具有某种神威或能够沟通神灵的角色。
《罗刹国》在保留傩面具的造型艺术特色上,颠覆性的用皮影大胆尝试,创造出了中国首例“皮影面具”。
演出中,皮影面具不仅是戴在脸上,更多是由演员们手执皮影化面具进行表演,这种面具与人的身体合二为一的演绎,是为了体现人性表里不一的复杂。
而演员在操作皮影之余,还要参照戏曲身段,上下舞台节奏精准,走台精确到步数,演员的表演难度非常高。
除了面具外,剧中部分道具也是由皮影制成,比如美丽的蝴蝶,飞翔的鸟,水中的鱼等等。
为了配合剧情,舞美还特制了一个1.5米高的皮影,这也是目前中国舞台最大的皮影。演出中,它不是像传统皮影表演置于白色幕布之后,而是由演员以戏曲的身段节奏直接在舞台上操纵皮影。
这样独特的演出形式,颠覆了皮影多年“隔幕而演”传统,让它焕然新生。
除了傩戏和皮影,《罗刹国》还融合了傀儡戏、当代舞、戏曲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话剧舞台上“活”了起来。
而剧中的音乐既有现代的电子音乐,又和传统音乐贯穿到一起,在中国化的风格中夹杂着强烈的当代视觉、听觉元素,以当代人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学名著中的黑色讽刺故事,也给如今的我们更多反思:
面具戴久了,那就是脸了...
《罗刹国》自年底首演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上演60余场,先后出访哈萨克斯坦、法国、英国、中国台湾、天津、上海等地,亮相法国阿维尼翁和英国爱丁堡两大戏剧节,并荣获“爱丁堡艺术节最佳青年演出奖”,受到国外戏剧同行及当地观众的高度赞扬。
“该剧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元素及特点有机的融合与呈现,团队的整体水准令人称道,从剧作、导演、表演、到舞美设计、造型到音乐音响的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
——爱丁堡艺术节
”《罗刹国》在爱丁堡艺术节
去年,该剧在中国台湾揭幕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以其鲜明的民族化色彩、演员充满张力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以及生动的皮影面具表演,让台湾观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11月10日、11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形体剧《罗刹国》将首次来到西安,在人民剧院上演!
在你最熟悉的传统文化中,
窥视人性的欲望与贪婪。
观鬼,思人,尽在《罗刹国》。
《罗刹国》演出宣传片
中国国家话剧院形体剧《罗刹国》
.11.10(周六)19:30
.11.11(周日)14:30
西安人民剧院
¥
购票
票务代理:
:
:--
点击立即购票
商业合作联系
?版权声明:陕西新势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