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河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开展了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发掘工作,因此以“仰韶”命名。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的恢宏序幕。
姜寨遗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境内发现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渭南华县元君庙遗址、临潼姜寨遗址、渭南史家遗址、宝鸡福临堡遗址、汉中南郑龙岗寺遗址等。
年学术界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首次开创考古学文化类型划分的先河。
上世纪60、70年代,西安市临潼县姜寨村民在修公路时就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对,就是和兵马俑在一个地方的那个“临潼”)。姜寨遗址的地势东高西低,村民当年在平整土地时,将东边的土层铲除了近两米,将其垫在地势低的西边,导致东边上层遗存严重破坏,庆幸的是由于垫高了西边,下层的早期聚落遗址得以幸免于难。
年恢复文物考古工作后,时任临潼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将这一情况迅速逐级上报。于是,临潼县文化馆联合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姜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巩启明等专家主持,共进行了11次大规模发掘,考古面积达1.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临潼县志》记载:“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因为有临河、潼河自南向北流淌,所以得名“临潼”。在这两条河的流域居住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过着男捕女捞、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母系氏族村落,它就是“姜寨文化”。姜寨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面积是西安半坡遗址的10倍,时间比半坡遗址早年到年左右。
专家通过对遗址、实物的技术鉴定,认为姜寨先民居住相对稳定、年代久远,居住时间至少跨越了仰韶文化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半坡早期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时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跨度时间至少年。所以姜寨遗址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因此姜寨遗址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社会生产技术、家庭婚姻制度都提供了宝贵资料,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原始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打制石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姜寨聚落遗址是陕西仰韶文化中“聚落布局”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化遗存之一,总体布局由居住区、烧陶窑场、墓地三部分组成。居住区面积约一万八、九千平方米,东、南、北三面有人工挖凿的呈椭圆形壕沟环绕,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在“居住区”的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一百余座屋舍,共分为五个建筑组群。每一个组群由一座大型屋舍及10-20座中小型屋舍构成,屋舍的大门均朝向广场中心位置。
建筑群周围分布着储藏物品的地窖群、两座家畜圈栏、多处儿童瓮棺zang。“聚落”以西的“临河”岸边是地窖群,以东的壕沟外是墓zang区,南北分布有三块mu地。由此判断,“姜寨”可能居住的是由众多氏族组成的部落。
彩陶人面鱼纹盆——人鱼密码关于这件文物,下棋专题文章“人鱼密码大揭秘”,在此不再赘述。
刻符陶钵——彩陶上的笔歌墨舞陶埙,最早是古代的诱捕器,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由陶土捏塑而成,有吹孔、音孔,内部中空。吹奏吹孔时通过气息冲击吹孔的棱边,引起埙体内部的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姜寨遗址中这一文物的出土证实多年前的姜寨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乐器,并创造了音乐。
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很多陶器上发现了独特的刻划符号,引起学者们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