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城市主题馆内布偶人受热捧。本报记者赵博实习生宗海燕摄
虚拟滑雪体验速度与激情。本报记者丁研实习生席琳琳摄
专业滑雪设备让人爱不释手。本报记者丁研实习生姜雯惠摄
炫彩花车精彩亮相。本报记者赵博实习生宗海燕摄
本报记者徐慕旗实习生张琪
国潮涌动,阅尽千古风华;文创巧思,引爆消费热点;“非遗”奇观,致敬匠心传承……
在本届雪博会上,首届“吉林冬季文博资源博览会”向参观者展现了浓墨重彩的千年国韵,让冰雪世界更添娇颜。
无论是博物馆文创还是“非遗”技艺手工作品,一件件鲜活的产品、一次次精彩的演绎,都以创意为支点,穿透厚重的历史,以年轻时尚的姿态“活”在当下,融入日常,助推吉林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本次冬季文博会是国内首次围绕“冰雪”举行的省级、综合性文博资源博览交易会,被誉为“东北亚文博资源第一展”。
博物馆文创:碰撞交流,合作共赢
故宫博物院的凤穿牡丹咖啡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憨态可掬的兵马俑玩偶、浙江省博物馆的西湖十景印章……以“采·古韵焕·新生”为主题的博物馆文创精品展区是文博会上展览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展区。来自全国的80家知名博物馆汇聚一堂,千姿百态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掀起观展热潮。
当下,博物馆旅游方兴未艾,与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相互交融,已经成为跨界合作最为活跃的文旅融合模式。
在敦煌博物馆展位,五彩斑斓的壁画出现在浴巾上、吉他上,其中一款飞天图案的滑板更是因为人气偶像的加持而格外吸睛。据展位负责人介绍,敦煌博物馆在文创产品设计上大胆、时尚,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例如这款滑板,就是古典艺术和现代前卫极限运动的一次创新融合,收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
作为本次文博会的承办单位,吉林省博物院也重点展示了自己的文创新品:一款造型憨态可掬的暖手宝。这款文创产品兼具暖手宝和移动充电宝双重功能。此外,该院进一步挖掘院藏文物资源,根据江介的《花卉图》为暖手宝设计了配套帆布束口收纳袋,样式清疏淡雅,携带方便。这款产品在第十二届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金奖。
省博物院文创部主任杨贵峰告诉记者,近年来,省博物院依托院藏文物和地域文化,累计研发了余种文创产品,其中最受欢迎的都是贴近生活、时尚又方便的产品。本次载誉而归的暖手宝就是其中的代表。
雪博会开幕当日,省博物院分别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多家单位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接下来,我们与吉林省博物院将会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样一场文旅融合的盛会,搭建起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时时处处启迪着吉林文创的未来。“通过多方合作和深入交流,我们希望开发出更多接地气、受欢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让游客可以把文物带回家、用得上,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杨贵峰说。
“非遗”:匠心传承,回归生活
“从小吃到大的老韩头鸡汤豆腐串竟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长春市民张天来说,这是当天逛雪博会最“意外”的发现。
不只是鸡汤豆腐串,还有鼎丰真的糕点等,这些舌尖上的“非遗”早已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亲密无间。
“非遗”传承项目是吉林各区域优秀文化精髓的展现。本届雪博会上的“非遗”展区坚持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从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到徐氏中国结、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再到彪哥煎饼、长白山粉条、朝鲜族泡菜……18个代表性项目充分展现了“非遗”的“好看、好玩、好吃”。
中华“非遗”瑰宝有着很强的精神性、审美性,又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优秀的创意能够更好地将流于乡野的传统技艺复活,注入时尚基因。
徐氏中国结是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晓雪和丈夫李亚峰用繁复精美的绳结把吉林特产、吉林元素连缀起来,走进游客的行囊,也装点了日常生活。“吉林有最美的雪花、优质的人参,这些都是外地游客喜欢的旅游资源。如何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带得走、留得住,这是我们在传承、创新徐氏中国结时的一个重要遵循。”李亚峰对记者说。
连续参加了三届雪博会,李亚峰见证了这场冰雪盛会逐渐丰满了文化的羽翼,愈加深邃厚重,流光溢彩。回忆起去年参加雪博会的盛况,李亚峰说道:“现场定制手工绳结的顾客太多了,基本每天都要延长展览时间。”而除了可观的现场销售额,借助雪博会搭建的平台,李亚峰的企业还与山东、甘肃、新疆等省份的文创企业达成了合作,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实现了文化间的碰撞融合。
“非遗”源自生活智慧,也必将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动力。长白山满族剪纸传承人王纪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满族剪纸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说着,她将一副春联展示给记者看。以满族剪纸技法镂刻出的生命树赋予了这副春联新的活力。“我们还把剪纸元素融入到床、柜子、桌旗、地毯、茶杯、手包等家居、生活用品中。”
红纸在传承人指尖幻化出灵动的模样,吸引了一群小朋友的视线,纷纷动手尝试。
文旅融合:点亮冰雪,未来可期
上一届雪博会,来自全国的36家博物馆携千余款文创产品精彩亮相,奉献了一场独具韵味的文化盛宴,受到了吉林人民的热烈欢迎,现场交易额非常可观。这也为今年文化主题展馆的创新升级奠定了基础。本次冬季文博会展览面积翻倍扩大,参展单位数量大幅攀升,在我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释放出了强烈信号。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副主任赵古山认为,文博会增加了雪博会的厚度,让百姓的参展体验更丰富,也让这场冰雪盛典更精彩。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蒋奇栖看来,当下,博物馆正在以创意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在与市场衔接方面,我觉得当下的国潮风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在不丢失博物馆、文物文化信息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审美潮流创作产品,这样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才有人愿意消费。我想这也就是博物馆为文旅消费市场赋能吧。”
“无论是高校还是博物馆,都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以求索、实事求是的态度厚植文化土壤,在此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把优秀灿烂的文化传播出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盘活文物和“非遗”资源,将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区景点,推出一批承载区域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已经成为当前吉林文旅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变革中开新局。首届吉林冬季文博会最大限度激发了新的文旅消费需求,不仅彰显了吉林文旅产业辛勤耕耘的优异成果,更蕴含着具有时代性的创造活力。回味一幕幕精彩的“文博时刻”,让我们期待再次相遇!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