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丧葬所用的纸扎冥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不谈虎色变,对从事丧俗行业的人员,也不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但就在年的塞纳河畔,传统纸扎居然让外国友人赞不绝口,他们不仅争相打卡,还感叹中国人竟然如此浪漫!
后期,据数据统计,打卡的人数已达到余万。
法国巴黎,浪漫之都,文艺之都。就在年的塞纳河畔,初夏时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紧邻着埃菲尔铁塔,有一座方舟形的建筑停泊在塞纳河畔旁,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被中国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纸扎艺术所吸引。
“金童玉女”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
胖乎乎的身子,又圆又大的脑袋,憨态可掬的神情,虎头虎脑的模样,左右两边扎着中国传统的冲天辫,双臂上缠着中国古代特有的披帛,就像年画娃娃似的。
游客们无不拿出手机拍照,不时赞叹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艺,甚至还想着买一对纸扎金童玉女,放在家中做为装饰品。
在外国游客欣赏纸扎艺术品的同时,他们或许不知道在中国纸扎艺术含义却比较特殊,宋代开始,纸扎艺术品便开始流行,作为死者陪葬之物。
文艺,充满感性色彩的法国人甚至在知道纸扎是作为死者的冥器的前提下,还在感慨着中国人的浪漫情怀。
工艺繁琐纸扎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现在纸扎作品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为了保护这项传统的手工艺,纸扎已经被我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纸扎,还有许多别名,例如糊纸、扎纸、扎罩子、彩糊等等。
纸扎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是芦苇,高粱等韧性和可塑性较强的植物长条根茎,用根茎来搭建骨架,连接处用细绳系牢。
搭建好骨架之后,在骨架上糊纸,绘画上色,加以装饰。
一件稍微大型的纸扎作品,例如,一幢纸扎洋楼,一艘纸扎小船,需要手工艺人十天半个月的精心编织,才能做好其骨架。
工艺的程序比较繁琐,需要有极强的耐心,且不能出现偏差,否则整件作品便会不协调,不生动。
宗教文化纸扎在丧葬习俗中是为了给逝者带去安息,让生者聊表孝心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三纲五常的观念根深蒂固,“孝”作为重要的儒家思想之一,也世世代代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从春秋时期儒学兴起后,厚葬便成为了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安葬方式。
时至今日,如果有条件可以为逝者举办一场庄严的葬礼,除了表达孝心的同时,亦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纸扎作为丧葬文化的表现之一,寄托了我们对亡者的深深悼念,还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重视长生,但在面对死亡时态度十分坦然,道教认为,死亡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回归了自然。
万物生于天地,那总有一天便会再回到天地。所以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
庄子葬妻,庄子却鼓盆而歌,在外人看来可能极为荒谬,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道教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有了中国的本土色彩,面对死亡时,佛教提倡生死不灭,生死如一。
死亡后,佛教觉得善良的人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享福,生前作恶的人会下到十八层地狱,被恶鬼折磨。
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
虽然儒释道三家对死亡的观点有着不同的侧重,但是他们都认为人死亡之后,还存在着所谓的灵魂,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
现代的科学研究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查,调查人员经过统计大量的数据,发现人死后,身体的质量会比在世时轻一点,具体减轻的重量精确到了7克。
兵马俑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仍在探究的专家把减轻的质量归因到灵魂,现在科学还在继续探寻着我们是否存在灵魂。
所以中国从古至今,对死亡都是极其看重,渴望长生不老的同时,又提倡坦然面对死亡,朝闻道,夕死可矣。
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用的大型陶塑作品,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殉葬在先秦时期采用活人生殉,过于残忍的殉葬手法也让统治者觉得不符合时代潮流,于是战国后才开始使用人形陶俑。
秦始皇大兴土木,在位时便想着自己死后依然要执掌权柄,修建陵寝,希望自己死后也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护卫自己,即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做史无前例的君王。
古代宫廷,社会潮流的引领者,皇宫里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时兴宫花,妃子们的衣食住行,主导着民间老百姓的思想观念。
作为统治者,历代有头有脸的君王无不被厚葬,追封谥号,这更是助长民间的丧俗文化的发展。
兵马俑做工精良,栩栩如生,其他的陪葬品更是数不胜数,陵墓的占地面积可以达到5个足球场。
民间的老百姓自己是可望不可即,所以他们只有用纸扎,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表达自己的孝心。
到了汉朝,选官制度由秦朝时期的军功制变成了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本地有经世之才的人员到中央。
在察举的科目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选官都以其品性为先。
于是在汉朝,孝道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灌输进了老百姓的脑子里。
重视孝义的汉朝人,对于自己的父母过身,自然提倡厚葬。那时人们花大价钱,请来专门的雕刻师傅,为死去的父母雕刻陶俑。
两晋时期,李密上书晋武帝,递上《陈情表》,请求乞骸骨,回乡照料年老体衰的祖母。
叙述了从小与祖母相依为命,老来却不能让祖母承欢膝下,有违孝道。
请辞还乡之后,祖母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去世了,李密还为祖母守孝两年,才重新出仕。
虽然在造纸术出现之前,从汉朝沿袭的孝义文化就十分浓重,但为父母请专人细致雕刻,但毕竟不是普通农民可以负担得起。
一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纸张制作成本变低,成功率上升。
利用树皮和破布,改进的蔡侯纸不仅使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了更轻便的载体,而且在丧俗文化中,促进了纸扎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平头老百姓有能力为父母举办像样的丧事。
造纸术出现之后,人们慢慢发现,纸做的随葬品除了成本更低,更适合普罗大众外,纸扎同陶俑、草佣相比更具有观赏价值。
纸扎可以做出更多精美的造型,新奇的物件儿,也更加便于携带,死者入土为安,把纸扎焚烧给死者即可告慰。
发展历程到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纸扎被赋予了新的色彩。
各式的花灯点缀着唐朝纸醉金迷的夜晚。灯红酒绿、火树银花,城内处处都是张灯结彩。
经过了唐朝几百年的繁荣兴盛,纸扎在北宋开始,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纸钱自宋朝开始,慢慢流行。那时宋朝人民认为只要把纸钱焚烧,死者便能在阴间享用。
其实这是和宋朝商品经济的兴盛息息相关。
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并在东京城内开集市,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不用再携带笨重的金属货币,银票便成为财富的象征。
商品经济的影响,反映到死者身上,就是纸扎的流行了。
但纸钱只是宋朝各类冥器中,最最普遍使用的一种,纸马店还有纸人偶、纸房屋,甚至还可以专门定制死者生前喜欢的物件儿。
几乎完全仿照了现实人民的日常生活模式,各类纸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甚至宋朝宋孝宗的史官记载:“思陵神舆就祖道祭,陈设穷极工巧,百官奠哭。纸钱差小,官家不喜。”
宋孝宗认为纸钱制作得太小了,不符合皇家身份,更不能让先皇安息。皇帝以身作则焚纸祭祖,民间的风气就更不用说了。
“烧纸船头祭水神,杯盘灯火夜青荧”,这样的场景在宋朝于是就很常见了。
富庶的宋朝居民对逝者的身后之事隆重操办,除了表达孝心、寻求安慰之外,在富有仪式感的葬礼上,纸扎更是为了装点门面。
纸扎造型直观,制造的作品往往还原实物,大一点的纸扎,例如纸扎住宅都尽可能做得引人注目,涂上色彩之后更觉得金碧辉煌。
对外人来说,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效果。
其次做给死者的纸扎越多,越能显示其家底丰厚,家主年少有为。丧葬仪式对于至亲来说是生离死别,没有血缘关系的自然就是看看热闹。
每天都有生老病死,左邻右舍附近发生的丧葬多了便会互相攀比,可能东边为自己的老父亲做了一个纸马,西边的孝子便会扎一头纸牛。
死者生前不能享乐,丧事却又是做给活人看的。
虽然厚葬的观念一直持续至今,但是薄葬的方式也在悄然兴起,对于那些实在没有经济能力,或者认为现世生活更加重要的人们,薄葬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
纸扎发展至今,纸扎成品已经是五花八门了,不仅包括了的纸人纸马、摇钱树、宅院等,还有一些舞具、风筝、灯彩。
现在农村兴办丧事,有条件的家庭还会根据死者之前的喜好,特别定制纸扎。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丧俗文化代表的纸扎,为什么会出现在法国塞纳河畔,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呢?
其中的原因可见一斑。丧俗文化根植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先秦时期就有生人活殉出现。
由于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慢慢被摒弃,之后到了秦汉慢慢萌发,兴盛于宋朝。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代表,丧俗文化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展现了中国人对死者特殊的对待方式。
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耶稣生下来就注定被订上十字架,为罪人而死来拯救罪人们,心怀怜悯,情愿付出生命。
中国的传统丧俗文化相比之下尤其独特的闪光点,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满足了人们猎奇心理。
外国人也会由衷感叹:原来死亡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去缅怀。
所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虽然丧俗文化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但发展到当今,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时代潮流的我们当然要大力弘扬,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我们也要毫不留情地剔除。
当然丧俗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样,纸扎也有其包容性,没有完完全全脱离西方人民的价值观,让西方人民也乐意接受。
同时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西方人民的视听,也传播了中华文化,加强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凯布朗利博物馆在各大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不同于西方其他大型博物馆,展出世界名画、雕塑,它所展出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原始艺术风格的艺术品。
这座非西方艺术博物馆,能够在浪漫之都法国立足,紧邻埃菲尔铁塔,充分证明了每个个体和各种不同文化都拥有同等的尊严。
因为近现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就会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差异渗透在生活的细节,由于差异,东西方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判断的标准都大相径庭。存在即合理,我们对于各种文化都要尊重,并加以宽容的面对,求同存异。
五千年的风吹雨打,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德,炎黄子孙喝着黄河水,站在长江头,繁衍百亿人,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对待纸扎手工艺人,我们也不应该投以异样的眼光,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他们是孤独的,现代几乎没人愿意静下心来,去学习一门让人们令人生畏的手工艺了。
代表丧俗文化的纸扎,就如法国人民所言,确实是浪漫的。
-完-
参考资料《中国人忌讳的纸扎爆红巴黎!法国人拿它办展览,万老外抢着去打卡:太浪漫了》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