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初试真题分析怎样

1写

年国美人文学院的考题,总体上讲我认为题目出的特别好,有深度、有难度,但是并不偏,围绕美术史的重要问题,即考细节也考察学生对美术史的整体把握与认识。下来我将会分几篇文章逐科分析,希望能做到条分缕析,爬梳剔抉,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试动向,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助力大家心之所想,研至所向!

2中

一、名词解释(50分)

1.六法

2.明暗对比法

3.历代名画记

4.荆浩

5.渐隐法

二、简答题(40分)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考古发现或美术展览与艺术史写作的系。

三、论述(60分)

谈谈对古典、古典传统、古典主义的认识。

3详

中外21年的考题,我认为是一次变调。

跟前两年的风格都不一样,这肯定打乱了很多同学的部署,例如以前必考的“推荐书目类题型”这次就没考。第一道题5个名词解释,都是基础款,且非常重要,保持国美对重要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这里我不跟大家具体讲每一个,推荐几本参考书帮助大家名词解释的复习:

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艺硕考点精编中外美术史”。

外美史还可以特别参考《艺术的故事笺注》与《詹森艺术史》中各章特色的“材料与技法”。

詹森:《詹森艺术史》

范景中:《艺术的故事笺注》

名词解释主要考这么几类: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史或画论著作、重要艺术史家、重要的艺术概念、材料与技法。另外名词解释,有一个重点:不要惜墨,遇到自己熟悉的一定要重拳出击,在控制好时间的情况下,写个字也没有关系,因为有出彩的点就会提高印象分,可以止损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

第二道简答题,是个二选一,谈考古发现与艺术史写作的关系,或者谈美术展览与艺术史的关系,题目的类型是简单题,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所理解的关系说清楚就好,可以不做深度阐释,但是题目里又没有严格的字数规定,存在很多弹性,所以这种题还是要以论述题的态度全力以赴,先说第一个。

一个好的答案要在论点、论据、文章结构、学术规范、语言准确上都要做到最好。文章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一、引入论题,包括你所讨论问题的范围即语境,你的观点;

二、具体展开论述;

三、总结。

考古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可能是“挖掘”,通常是挖掘古墓,当然了考古学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不止是墓葬,也有地上遗址,只要是人类过往遗留下来的遗物与遗迹,都归考古学研究。考古发现新的历史遗物或者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史的写作,我认为主要有填补空白和鉴定早期作品真伪的助益。填补空白,就像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于宋代兴盛起来的“金石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证经补史”,考古发现的兵马俑,或者汉阳陵陶俑都可以填补秦汉中国雕塑史的空白,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当时的军事、经济、科技史的了解。鉴定早期作品的真伪,我在中美真题分析“宏观谈墓葬艺术对美术史写作的影响”有谈,这里不赘述。(参看研至艺术往期真题分析推送)

汉阳陵墓室遗址

远眺中的莫高窟

答的深入,这个题还可以继续扩展考古学与艺术史的关系。考古学跟艺术史相交的学科,我们把它称为“美术考古”,典型的有墓葬艺术与佛教石窟寺,然而我们要认识到美术考古只是一个中性词,考古学与艺术史是一个共生学科,就像拱的两端,缺少哪一边都不行。潘诺夫斯基在《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中,非常精彩的描述了艺术史与考古学的关系,这篇文章是艺术史研究的经典必读,每位考生都应该仔细研读。潘诺夫斯基认为,艺术史家应具有两方面的能力1.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理性的考古式分析;2.审美再创造。

“直觉的审美再创造跟考古式研究互为关联,从而形成我们所谓的“有机情境”,两个过程互相渗透,不仅再创造的综合可以成为考古研究的基础,反过来考古式研究也可以成为再创造过程的基础,两者互相限定,互相修正。”潘诺夫斯基的这段话说的太好了,是我们可以借用到这篇小文章的核心论点,是统辖全文的理论发动机。然而,虽然有了艺术史家的观点可以借力,但是我们也得把自己的话捋顺。在答案中,观点必须简洁清晰,一句话可以表达清楚:考古学与艺术史是一个共生学科,它俩互相限定,互相修正,艺术史家一方面要具备考古学家理性的分析能力,一方面也要像艺术家一样进行审美再创造。

论点清晰,下来我们就要逐次展开论证,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既然是共生学科,就要回答,为什么艺术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为什么离不开艺术史?二,同理,他俩都共享哪些研究方法,三,离开了考古学的艺术史会面临什么问题。这里我先跟大家讲下可以充当论据的材料,艺术史离不开考古学,可以举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离不开艺术史,可以谈“图像证实”的有效性,共享的研究方法可以谈“类型学”,艺术史离开了考古学会面临什么问题,可以以巫鸿在《美术史十议》中强调的“实物的回归”观点为据,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一一展开。

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

温克尔曼同是现代考古学与艺术史的奠基人,他改变了瓦萨里以艺术家传记为主的艺术史叙述模式,开启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