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亦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国粹。彩陶作为远古人类智慧与审美的代表,被学术界和收藏界视为华夏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彩陶的价值逐渐被发掘放大,国内收藏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彩陶。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彩陶究竟是“何方神圣”吧~
历史起源
年,我国考古队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北姜寨,发现了一个距今约年的原始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以及大量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其中的彩陶尤为精美。专家认为该彩陶为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
鱼纹彩陶(陕西姜寨遗址)小口尖底瓶和波折纹彩陶尖底瓶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开始进步,其烧制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彩陶卧鹿(春秋战国)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最惹人注目的是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秦兵马俑的烧成,是陶瓷工艺史上的空前壮举,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而且为研究秦代烧陶技术和雕塑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秦)彩陶(秦)△为了让各位看官更好的理解陶瓷工艺,请先看看下面的小贴士吧~
小贴士:陶和瓷分别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
最低甚至达到℃以下,最高可达℃左右。(淄博陶器:陶的烧成温度在度——度,素烧则在度——度)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
大都在℃以上,甚至有的达到℃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
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
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而黏土制成的坯体,
在烧到℃时,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
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六、概念不同
陶器: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
瓷器: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独立发展,并且从生活用品逐渐转变为收藏艺术品。
ps:如果各位对瓷器也产生兴趣的话可期待下期“龙泉青瓷”哦~
汉代是中国陶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代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人们与欧洲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汉代同时也是陶器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更是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西汉)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三彩的出现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等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据现代的陶瓷史上记载,唐三彩是陶瓷在唐代历史上的里程碑。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唐)三彩陶枕(宋)在宋朝,伴随着烧瓷技术的成熟以及瓷器使用的普遍性,陶器逐渐淡化了。
20世纪初初彩陶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彩陶》特种邮票。
马家窑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厂型年4月1日《中国彩陶图谱》一书出版。
工艺流程
陶器的制作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原料的选择、胚体成型、彩绘、烧制。
1、选用沙河淤积的黄胶泥,原料泥要经过晾晒,粉碎,筛选、浸润、醒泥等多道工序制成品泥。
2、蹂泥,所用的泥土要经过选,筛,捡,分,晾,浸等十几道工序。
3、拉坯是制作的基本工作。
4、修坯是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
5、上粉土,在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在其表面浇上薄薄一层粉土调和的浆液。
6、上白土,这道工序和上粉土基本相似,但是要求要比其严格。因为它是刻画层,要求均匀,要有一定的厚度来保证其釉下刻画在烧制成功后有一定的凹凸感,要严格控制陶坯和白土浆干湿程度。
7、釉下刻画,这道工序是成品外观的核心所在。
8、素烧,温度在至度。
9、上釉,是素烧出窑的第一大工序,把釉料调和好均匀涂于内外表面。
10、釉烧,在掌握一个窑内工况,控制燃烧。
陶的产生,是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在双手的作用下,发生物理的化学反应。这是人类从无到有的实验,也是文明的起源。人类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认识自身,逐渐具有了创作万物的非凡能力。用最质朴的材质,邂逅最巅峰的工艺。(这里小编为标题的“蠢萌”二字,隆重的道个歉啦~)
文化类型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双耳尖底瓶△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蛙纹内彩盆三、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的特色。
有着无数锯齿纹的半山彩陶四、马厂类型彩陶
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前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高低耳折线神人纹彩陶罐陶和瓷,同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独特的叠代方式延展着中华文明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我们先人的丰富智慧和博大文化世代相承。
(本文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