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因其非凡独特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以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年在陕西西安临潼发现了兵马俑阵地。这些兵马俑鬼斧神工、形态逼真的高超技艺与丰富内涵,让人叹为观止,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
如此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的车马军队,见证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霸气,使其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宏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而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深藏于地底。
正如这几句话:千人千面兵马俑,潼关渭水守千秋,百万将士今犹在,仍拥当年秦始皇。
这无疑是对无数秦始皇地下亡灵战士-陪葬兵马俑的盛赞。有说去西安有两种人,一种是刚看了兵马俑的,一种则是正在去看兵马俑路上的。这说明了兵马俑极受世人赞赏。
而关于兵马俑所谓“诡异”之处,其实大多属于坊间传言,也即说大多传言为野史或人为。现暂且列举几个,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围绕兵马俑话题中主要有3个所谓的诡异之说,但由于缺乏科学准确的论据,迄今为止很多专家对此都无一致定论,现简述如下~~
1:兵马俑为何有火烧痕迹?
参观过兵马俑或看过相关报道的都知道:很多兵马俑身上都有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其实兵马俑本来的样子是彩绘的,很难想象坑中灰头土脸的秦俑原色是彩色,而由于火烧和自然破坏,我们今天已然看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本貌。
那兵马俑到底是被谁放火烧的呢?这就成了谜。
历史对此,并无具体记载,但有野史记录西楚霸王项羽曾到过兵马俑坑。据说项羽刚见到兵马俑时,一下就怔住了,兵马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个又表情各异、略有不同。
于是项羽就劈开几个兵马俑欲一探究竟,谁知破碎的兵马俑竟赫然出现了白骨,吓得项羽一把火烧了兵马俑。可能担心会发生灵异事件,亦或者担心兵俑死而复活,这当然是古时人们朴素的观念局限了,我们切勿尽信。
还有,有奴隶社会的商代,活人殉葬恶习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墨子.节下葬》有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士大夫杀询众着数十,寡着数人”。但如此残酷,必遭致正义之士的坚决反对。
到了周代,就取而代之以木头、陶瓷或泥土制成人型的木偶,并将之做人男仆或女仆模样来代替活人殉葬;有时也会雕刻成牛、马、羊或车等。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兵马俑是由泥土、木头等材质雕刻而成,并非活人烧制。
2:兵马俑手上兵器去哪里了?
兵马俑姿势各异,手里状如拿着兵器的样子,但奇怪的是他们手中并无兵器。按整个兵马俑严整威武的阵容来看,兵俑手上少了兵器,则有些缺失了象征大秦王朝威武形象的关键。
而且,按照兵种可由不同兵器样式来划分来看,但这些可用来划分兵种的兵器却消失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网友可能说历史长河年了,时间太长兵器腐烂也在所难免。但其实不然,如果兵器腐烂的话,至少会有腐烂留下的蛛丝马迹,虽然坑内有少量兵器痕迹,但还是做不到每人一把。
但不论是查找史料,还是根据兵马俑造型推测它最初形态来看,大多兵马俑都应该是手握兵器的。即使时隔数千年铜铁质的兵器腐蚀得只剩残渣,但也不可能全然不见了踪迹。
那这些兵器都去了哪里?这自然就成了谜。
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拿走了这批兵器。那么究竟是何人所为?坊间有传言说,在兵马俑建成以后,带兵前来的项羽看到兵马俑手中的兵器制作精良、甚是喜爱,为了武装自己的军队、减轻军费,就直接征用了这批兵器。
看来西楚霸王可能又与兵马俑扯上了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但坊间传闻也只是传闻,也并非一定是项羽所为。
虽然不能肯定是项羽拿走了装备,但能肯定的是兵马俑手上是有兵器的,从其手势也可推知。只不项羽的可能性较大,也有说可能是刘邦,甚至还有可能是之前秦朝的人。
3:兵马俑的发髻为什么是歪的?
我们看到,坑底有很大一部分兵马俑发髻都是歪的,这是什么造型?让人们心生疑窦。
从兵马俑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的造型来看,工匠们出现工艺性失误的可能性很小,毕竟没有人会在严刑峻法下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而从兵马俑的仿真程度来看,称得上是人俑界的精品之作,其结构比例和形态都和真人相似,所以工匠失误性一说站不住脚。
专家通过查史料得知,兵俑这种歪发髻是当时楚国才会有的专利,歪发髻正是楚风的体现。而秦国大名鼎鼎、铁血手腕的宣太后芈氏就是楚国的宗室,这种楚风就是来自秦宣太后。
因而很多人就此推测:兵马俑很可能是专门为宣太后打造的,是秦朝宣太后(芈月)的陪葬品。但这些都只是推论,并没有最后定论,也有可能在制作过程中,这些秦俑模型里就有很多楚人,他们的发型就是这样。
其他
还有坊间传言的盗墓者之说,几个人本要去盗几件宝藏的,结果反而毙命了,不过真假如何也不得而知了。有些人认为兵马俑每个表情都不一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此逼真,竟与真人很像,让人不寒而栗。
总结
关于兵马俑的民间传闻还有一些,仅例举以上几例。这些民间野史传闻也为我们了解兵马俑增添了神秘色彩,但无论有怎样的传闻,我们都要坚持科学的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最后,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点赞,为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而骄傲和自豪,爱中华、爱中华文化、爱文物从你我做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