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舞雩
每个热爱武侠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剑圣。
他也许白衣胜雪,面目冷峻,仙迹缥缈;他也许红衣如火,嫉恶如仇,仗剑天涯。
他剑术超神,视剑如命,他终身与剑相伴,孤绝而寂寞……
总之,作为百兵之君的剑,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华夏儿女武之一道上的浪漫。
那么,历史上哪个朝代最能以剑为代表。
/剑术的发展
一般来说,剑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那时的剑以青铜铸造而成,长度普遍在50厘米左右,越王勾践剑就是这种剑的典型。
在春秋末期,钢铁长剑出现了,因为钢铁的性能关系,钢铁长剑由锻打而成,长度可以达到一米左右,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尺剑”。
这种铁剑在汉代大量出土,考虑到秦汉间隔不远,所以秦代应该也有相当数量,秦陵兵马俑中的青铜长剑,便是这种钢铁长剑的模型。
剑的变化必然导致剑术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剑术的第一次大发展,就是在钢铁长剑出现的背景下开始的。
在青铜剑时代,因为那时的剑长度普遍较短、剑身较宽,因为材料的关系重量也较高,普遍在3—5斤左右,剑刃弧度较大,除了适合击刺以外也适合劈砍。
所以那时的剑术,除了在近距离刺击地方要害之外,在较远的距离则以敌方的武器为目标,劈砍对方的武器使其武器毁坏,进而攻击敌人自身。
这种剑术以力量作为基础,春秋时期留下的有关战争的绘画,持剑武士皆高举宝剑作砍杀的姿势,便是这种剑术的反映。
而在一些文献中,对这种剑术下对剑的要求也作出了记载。
《墨子》中载:“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
间接表述了青铜剑术的主要攻击方式和对剑性能的要求。
进入铁剑时代以后,因为剑的长度大大增加,普遍达到三尺即1米,重量也有所减轻,所以剑术也随之发生改变。
这时的剑术又力量型的砍杀向技巧型所转变,主要的攻击方式变为直接攻击敌方身体的要害,胸口、脖颈成为了主要的攻击方向。
正如同《庄子》中所描绘的“上斩颈领,下决肝肺”。
铁剑的普及是在汉代完成的,因为铁剑的普及,铁剑的剑术也大有发展,剪、撩、提、挂、拨、云、斩、压、抹、挑等攻击方式铁剑都可以使用。
于是攻击敌方持剑手的攻击方式也渐渐发展起来,剑法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
又因为钢铁长剑的重量相比青铜剑大大减轻,女子也可以使用,是故在这一时期,女子用剑也多了起来。
各种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的手持长剑闯荡江湖的侠女,终于有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而到了唐朝之后,贞观开元两大盛事使得唐朝国力强盛,气象开阔,许多尚武的异族人士进入中原,带起了一股任侠之风。
唐朝人爱剑仅次于爱诗。
诗仙李白还有一个外号便是剑仙。
/李白裴旻的杀人之剑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录的近千篇李白诗歌中,李白有次提到“剑”。
那么李白的剑术到底如何呢?
有一种说法是李白剑术超凡,乃是大唐第二剑术高手。
因为李白自己经常夸赞自己的的剑术高超。
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我介绍:“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
而那首名传千古的《侠客行》则更被认为是李白少年仗剑时期的真实写照。
《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按照他的说法,曹植七步成诗,他十步一尸,可见剑术凌厉,气魄凶猛。
此外,唐朝其余人也时常夸耀李白的剑术。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道,李白曾“手刃数人”,正史《新唐书》也说李白“喜纵横书,击剑”。
既然如此,为何李白也只敢自称剑法天下第二呢?
那便是因为李白的剑术师傅乃是中国千百年来唯一一个被官方封为剑圣的剑客裴旻。
裴旻,曾镇守北平郡,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官至“左金吾大将军”。
他的剑术在当时与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并称“长安三绝”。
《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对裴将军舞剑最详细的描写见于开元时一个名为乔潭的进士所写的《裴将军剑舞赋》。
当时裴将军伐戎大捷回京,圣上在花萼楼大办庆功宴。
酒到酣处,圣人下诏令裴将军舞剑,以显军威。裴将军头戴贝胄,褪去虎裘袒露裼衣,挽起袖子,拔剑霍然而起。
“睹二龙之追飞,见七星之明灭。杂朱干之逸事,应金奏之繁节……若涌云涛,如飞雪山。万夫为之雨汗,八佾为之惭颜”。
如此风采,实在让人倾慕。
因而裴将军的剑舞在当时备受追捧,许多人都期盼能有机会一睹其雄姿,这当中就包括大画家吴道子。
裴旻母亲去世后,想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作壁画超度亡魂。吴道子以自己好久没作画为由,请裴将军舞剑以启发画思。
裴旻当即脱下孝服,执剑起舞。
《独异志》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
这一飞剑入鞘的绝技令当时几千名围观者为之震惊,吴道子也被凌冽的剑气所感,画思敏捷若有神助,很快一副壮观的壁画就绘成了。
能把剑抛入云中,高几十丈,还能用剑鞘顺利接住。这种剑术,说神乎其技已不为过,恐怕已经可以和某些修仙小说中的修真者相媲美了吧?
当然,如果和唐朝另一位剑中高手的传说比起来了,则又相形见绌了。
/吕洞宾剑祖传说
自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起,中国的神仙神话中就多了一个群体名为剑仙,但实际上,剑仙古已有之。
它的起源便是被后世尊为剑祖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吕洞宾是唐德宗时期人物,他自幼聪颖,十岁便能文,十五岁就能武,精通百家经籍,而且还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与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
人到中年之时,吕洞宾游庐山,遇到了火龙真人,得以传授天遁剑法。
又几十年后,吕洞宾六十四岁,他在长安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
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吕洞宾和钟离权和一同留宿在酒肆中,并通过考验,得后者授道法。
《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倾刻数百里,以为神仙,皆数来砖斋中,人咸异之。”
北宋之后,吕洞宾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列入八仙之列。
此后,也被尊为剑祖剑仙。
可以说,如果吕洞宾传闻是真,那么他的剑法想必就是影视剧当中飞天遁地、御剑除魔的仙家手段了。
当然,在此还是要说一点,虽然唐朝接连除出了剑祖剑圣剑仙,但和很多人的想象有些偏差,唐王朝并非是一个完全尚武的王朝。
因为开元盛世的长期和平,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一股严重的“重文轻武”的风气,就连剑这种武器也逐渐变为文人的装饰。
文人雅士们纷纷佩戴宝剑,但是却不擅使用。
所以在当时,剑舞才是最受欢迎的。
/公孙大娘之剑舞
何为剑舞?剑舞又称为剑器舞,是一种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
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最早在先秦时期,巫蛊之风盛行。剑舞被主要应用于祭祀活动,手执进行剑舞的巫师们,对外宣称剑能够起到辟邪作用。
由此可见,此时的剑舞活动,反映着我国古代特有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而到了汉时,剑舞已经兼具了搏击、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只不过汉时剑舞主要以展示男性的英武气质为主,成为了展示权力地位和身份的一种象征。
历史发展至唐王朝时,剑舞已经不再是男子的专属,逐渐演变成了典雅的女性舞蹈,成为柔媚与英气的一种结合展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期,名动天下的第一舞人,其最为出名的作品便是《剑器舞》。
她舞艺超群,最初在民间献艺,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人们经常看的如痴如醉,纷纷被她的舞蹈所吸引,大为赞叹。
后来她的名声日渐高涨,受到邀请去宫廷表演,即使到了宫廷之中,她的舞蹈水平也无人能及。
诗圣杜甫便是其拥泵之一。
开元三年,少年杜甫曾观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只觉得这个服饰华美容貌漂亮的女子,舞蹈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深深地为其高超的剑技舞艺所折服。
后来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了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异常壮观,而且在绚丽中还带着一封熟悉感。
杜甫不由得询问李十二娘师从哪位舞者,向她习得了如此精妙的舞蹈。
当李十二娘答道:“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的时候,杜甫感慨万千。
当初观看公孙大娘舞蹈时,他还是个稚嫩的孩童,如今在看到公孙大娘的学生跳着似曾相识的舞蹈,他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此时的杜甫,心中满怀着对故人的思念与时事变迁的怅然,于是提笔写下了有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流传至今。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除却诗圣杜甫,唐代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旭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也曾深受着公孙大娘剑舞的影响。
无疑的是,无论是以观赏为主的唐代剑舞亦或是李白裴旻的杀人剑技,都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只不过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各式文化潮流来袭,也逐渐侵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
传武被认为是花拳绣腿,而即便是他的表演性在互联网的当下也吸引不了年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