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墓,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秦始皇陵;算起来今天的“兵马俑”既能称为陪葬坑,同时也的确是古墓,因为在考古发掘中不仅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陶俑,同时也找到了不少人和动物的尸骸。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问“兵马俑如此精致细腻,会不会是用活人作俑的人殉呢?”对此专家也曾作出多角度解释,认为兵马俑仅是单纯的陶俑,可以称为“殉”,但不是“人殉”;虽说专家做出了“权威解释”,但直到如今却依然难掩悠悠众口的质疑声。
这里不妨先解释一下“人殉”,简单地说就是以活人殉葬,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其始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时代,代表王朝就是禹夏、殷商;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如今发掘出的商代古墓中几乎都有人殉,在安阳殷墟还发现了生殉、杀殉,其数量高达五千多人,这在人口稀少的上古年间,如此多的人殉数量堪称“绝无仅有”。年,河南安阳市西北郊发掘出一座中型墓,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着人祭坑,共余个,殉葬的多数是未成年的儿童,而且肢体不全,许多殉者还带有刑具;发现的还有西周殉人墓80余座,也发现了余人的殉祭,据专家研究发现,西周虽有“周礼”约束,但人殉制度并未绝迹,但此时出现了以陶俑或木俑的代替品,当然这也和当时人口锐减有关。
墨子曾言,天子死后,殉葬者多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殉葬者多数十,少几个;而反对人殉的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史料中曾记载孔子公开批判这一残忍制度的文字。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兵马俑,自然要与秦国的人殉制度有关;公正的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比之夏商两代更甚,纵观历代秦王多以残暴著称,秦献公之前人殉盛行,直到秦献公名义上废除人殉后才略有好转。但这一“好转”在商鞅变法后的严刑峻法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其代表就是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的祖母墓中出现了人殉,其儿子秦二世也曾大规模启用人殉,因此很难相信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会放弃人殉,该以陶俑代替。
再以兵马俑为例,去过陕西的朋友或许能注意到,四个陪葬坑的陶俑多达数千,这些陶俑大小和真人相当,相貌和身体特征与真人无异,专家称之为“象形”;但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如此“真实”的雕塑技艺在秦始皇之前从未出现过,诸如夸张的三星堆塑像,而在秦始皇之后也少有出现,如汉代的多座帝王古墓,虽然也发现了“象形”陶俑,但其雕塑技艺要远逊于“兵马俑”。不夸张的说,兵马俑显得太过“真实”,其技艺好似“忽然出现”在一定时期内,“又忽然消失”与这一时期;这也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此世人不免联想:会不会是秦始皇以“活人”为胎,然后在表面敷上陶泥制作出的“人殉俑”呢?
关于这点,专家早已做出“解释”。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许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出的兵马俑出现碎裂现象并不奇怪;正因如此,专家很容易观察兵马俑的内部构造,目前未发现哪一尊陶俑中残留有人类尸骸,因此专家断定这些并不是“以人为俑”的人殉,虽说如此,但还是出现了众多质疑声。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两种,且都以历史为根据;第一种,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秦始皇一生梦想“长生”,史料中也曾多次出现以活人辅助“炼丹”或作为祭品的记载。由此某些专家认为,以秦始皇的做事风格,很可能将活人以陶土封闭,其目的是封住“魂魄”离体,这样就能达到“阴世长生”,且身边有“活人”相伴的目的。
另一种说法,以考古发现来看,秦始皇祖辈墓中发现有人殉,秦二世也崇尚人殉,这说明秦国历代君王对这一制度都十分痴迷;由此专家猜测,或许秦始皇对“人殉”也很推崇,但由于秦献公早已“废止”的原因,秦始皇不能明目张胆的施行,而采用了“兵马俑”这样瞒天过海的招数。说到这或许有朋友看出了其中“破绽”:既然这是秦始皇“瞒天过海”,为什么残破兵马俑中没有发现尸骸呢?这里说明一下,回答这个问题的专家也仅是“推测”,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战争太多,劳役太重,人口锐减极其严重;这样就促使秦始皇不敢将成千上万的陶俑都以活人为胎,又加“祖训”的限制,秦始皇或许会以大多数陶俑充数,以少数“活人为胎”的陶俑为人殉,只不过兵马俑数量众多,至今没有发现而已。
或许有朋友对这种观点并不赞同“用X光等高科技扫描一下不就知道了?”理论上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兵马俑成千上万,想要全部仔细扫描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况且今天的兵马俑已成为“文化符号”,又加历经数千年已十分脆弱,直到如今兵马俑的碳化反应仍是个难以遏制的大难题,专家又怎么肯用X光,对着兵马俑一具一具的扫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