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驰疆孟星
今年是中国考古百年,也是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周年。
年3月,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并公布了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便包括了大名鼎鼎的陕西秦始皇帝陵。
13年后,在秦始皇陵东1.5千米的地方,兵马俑被发现,震惊世界,随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关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故事,大家从小就在电视和课本里看到过,甚至也曾前往西安一睹奇迹风采。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参观兵马俑俑坑,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参透兵马俑身上的奥秘。
兵马俑身上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哪些大咖对兵马俑念念不忘?到了互联网时代兵马俑又有怎样的新生?人民文娱专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9个问题解密千年前的大秦帝国。
·人民文娱记者孟星专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右)。
陶俑身上有彩蛋,修复区里藏着高科技
人民文娱:今天人们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总会被气势磅礴的兵马俑震撼。但在“列队整齐”的兵马俑坑中,还有哪些是我们一般不太注意到的有趣之处呢?
田静:现在兵马俑开放参观的分别有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遗址展厅,当然最著名的就是一号坑。一号坑面积最大,观赏效果最好,它的参观分为3个层次。第一就是前面已经发掘并修复完整的部分;中间是刚刚出土的原始状况,兵马俑首身分离,东倒西歪;最后则是我们的修复场,大家亲眼看到修复师把破碎的陶俑和陶马一点点修复起来的过程。
·秦兵马俑一号坑修复区。
许多朋友可能来到一号坑只是看个整体,事实上在恢弘气势之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深挖。比如,看兵马俑的列队,前面3排兵,每排68个,一共是个,他们是敢死队,他们穿的是轻装战袍,之后的还有铠甲方队。兵马俑千人千面,他们的发髻、冠、服装都象征了不同的军种和军衔。
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可以反映兵马俑的细节。比如,大家细看会发现有的兵马俑骨骼清晰、身材匀称,有的体格健壮、胡须茂密,有的像江南人,有的像北方少数民族,我们能从他们的脸型、体型上看到地域差别,从陶俑身上的文字也能够看到塑造这个陶佣的工匠身份、来源地和姓名。
·表情各异的兵马俑在网络上被改编成许多表情包。
毕竟秦统一了以后把齐、楚、燕、韩、赵、魏6个国家所有的优秀人才征集来制作兵马俑,不同地方的工匠就把不同地方的特色注入到了他们的创作中。
人民文娱:兵马俑千人千面,有哪些细节是我们在参观处看不到的?
田静:兵马俑身上的“彩蛋”很多,很多需要近距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比如,我们在兵马俑身上发现很多“指纹”,就是工匠在塑造时不经意留下的。而在一些更不起眼的地方,比如战袍下摆,还会有工匠的名字,这可能就是当时“生产责任制”的一种体现。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兵马俑上的“指纹”。
人民文娱:修复区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田静:修复区在一号坑的最后面,我们的修复师在这里有一套严密的提取、记录、修复等程序。随着科技发展,兵马俑的研究和修复也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比如我们跟德国巴伐利亚文物局进行彩绘文物保护技术,还原了兵马俑最初的颜色——跟大家如今看到的不同,很多兵马俑在刚出土时其实是彩色的。
·许多兵马俑刚出土时其实是彩色的。
还有修复技师们使用的专业工具,既有大型的高级、精密的机械器具,也有像手术刀、针管注射器一类细小的修复工具。这些需要修复师既懂现代科技,又懂传统技法,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完成陶俑修复工作,让破碎的兵马俑站起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修复细节。
基辛格五次到访,最后一次拄拐“下坑”
人民文娱: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对于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有着怎样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田静:秦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秦王朝知之甚少的局面。以前在各类教材中,说到秦朝都只有寥寥数语,因为我们一般认为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再到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秦朝灭亡,秦帝国只有短短约15年,我们谈到秦始皇最多的就是修筑长城、焚书坑儒。而年兵马俑破土而出后,改变了人们对秦朝的很多看法,也为我们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艺术成就、科技水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人民文娱:多年来,兵马俑有过许多“出巡”经历,也有许多外国朋友到西安参观,他们如何看待兵马俑?
田静:兵马俑可以说是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早在秦兵马俑出土的第二年,就就有两件兵马俑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参加文物展览。近半个世纪来,兵马俑已经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个城市进行展出。我把项展览做了统计,其中有88项展览都是以兵马俑作为宣传海报的。由此可见,兵马俑也是魅力中国的重要名片之一。
人民文娱:有哪些世界级大咖对兵马俑情有独钟?
田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他一生5次参观兵马俑,第五次是年6月30日,那时候他已经90岁高龄了。他说自己非常喜欢中华文化,而秦兵马俑是他最喜欢的中国文物。那一天,他一直坐着轮椅来现场观看,我们安排他破例进入修复区观看修复中的兵马俑,他说:“我不能坐轮椅了,我得站起来,向兵马俑致敬。”于是,他拄着拐杖进入修复区,非常郑重。
·年,基辛格第五次参观兵马俑,田静向其进行讲解。
基辛格说:“兵马俑是世界遗产,全人类都应该保护它。”
秦始皇陵为何不能挖?如何让文物走近年轻人?
人民文娱:考古业内有一个共识,就是“秦始皇陵不能挖”,为什么这么说?
田静:首先,帝王陵墓结构非常复杂,如果发掘不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我们一直不主张挖掘帝王陵墓,只是用考古的方式,最原始的洛阳铲进行钻探来了解墓葬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的陪葬情况。
其次,这也是我们对先人的尊重,就像历代在统一王朝,比如说汉唐,都在秦始皇帝陵周围设有守陵的机构。
多年来,在秦始皇帝陵周围发现的盗洞都在地宫墙外,这使得秦始皇帝陵免于大的破坏,这也是我们今天能探测到秦始皇帝陵地宫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因。
·俯瞰秦始皇帝陵。
人民文娱:今天的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已经不再是课本上或者电视上我们看到的那样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又用了哪些方式让文物走近年轻人?
田静:我们开发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根据不同年龄参观者的需求调整解说方式,制定个性化讲解词,立足专业化角度进行通俗化解说,也正在用许多更时尚、接地气的方式向大家传递文物之美,传承中华文明。比如,我们近期和腾讯视频合作纪录片《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就是用专业角度趣味形式展现秦文化和中国历史。
在整个节目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许多专家对脚本进行审核,确保无硬伤。同时,又加入通俗化解说,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对历史进行表述。唱歌、跳舞、动画、Rap,这些看似与兵马俑格格不入的形式都被巧妙融合进节目。一开始我们许多老专家觉得“这就是胡闹”,怎么可以让兵马俑唱唱跳跳呢?但是真正看到文化知识透过这种方式被年轻人接受、讨论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非常欣慰。
让文物活起来,这非常重要。
·《进击的大秦》用动画、剧场、歌舞等多种形式,讲大秦历史和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
人民文娱:从秦兵马俑的研究、讲解,再到如今《进击的大秦》,您认为,秦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田静:首先,是大统一。我们今天看到兵马俑的气势,就来源于秦朝的这种审美,以大为美,以多为美,大秦经过数百年几代人奋斗促成大统一,这种大和多的背后,也是一种奋斗精神。其次,是严谨、务实,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夸张。如果兵马俑全部出土,将有近多件,千人千面,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里面也展现出了当时的一种工匠精神和管理制度,没有滥竽充数,并且管理严格、赏罚分明。
所以说,兵马俑改变了我们对秦代的许多看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大秦王朝的另外一面。
个人简介:
田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年进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相继负责编辑、研究、管理等工作长达33年。最近,她在纪录片《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中担任“博物大人”。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