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刘曙光如何以建设博

编者按: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致力打造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的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平台。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系列策划,约访出席该论坛的部分境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稿件自9月11日起陆续播发,敬请垂注。中新社北京9月14日电题:如何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明互鉴?——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新社记者刘文曦杜燕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在博物馆中,人类智慧被高度浓缩、集中展现。建设博物馆之城,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用,传承城市文明、涵养城市品格、表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生活。目前,中国博物馆总数达家,排名全球前列。中国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博物馆如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如何助力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中国首都北京将怎样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析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实现其重要价值。04:12视频:刘曙光:如何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明互鉴?来源:中国新闻网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刘曙光: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世界性的语言体系、全球性的文化机构,有全球基本一致的共同定义。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图为参观者在故宫博物院展位选购文创产品。佟郁摄在我看来,博物馆是最有利于开展文化传播的机构。各类博物馆保存的藏品,涵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以实物为文化媒介、以空间为传播场域、以感官为教育途径、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弱,其所体现的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使不同国家、民族、教育背景的人们较易产生信任并留下持久印象。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博物馆的展览更容易实现浸润人心、消弭分歧的传播效果。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外展览,博物馆丰富了对外文化的交流形式,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故宫”“兵马俑”“丝绸之路”等,都是亮丽的“文化名片”,甚至有些国外观众把是否有兵马俑、有多少兵马俑,作为衡量展览规格、规模、层次的标准。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秦汉文明”特别展,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马俑、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金缕玉衣在内的一大批珍贵中国秦汉时期文物与观众见面。图为“秦跪射俑”吸引观众驻足。廖攀摄虽然这样的“标准”值得商榷,但如何讲好“兵马俑”的故事值得我们思索。比如,展览设计如何把中国文物所蕴含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文物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的自然观、人文观、价值观,转化成能够呈现的展览;如何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来设计展览场景、讲述故事,如何更符合古代中国的实际,更符合今天中国致力于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做好上述工作,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主渠道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现状如何?刘曙光:博物馆能够容纳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持续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博物馆之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是个外来概念。一些学者将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博物馆集中的文化地区称之为“博物馆之城”。其保护和展示的核心对象,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藏品,还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意大利罗马为例,这座城市不只有博物馆呈现历史文化,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物古迹中,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展示标牌和解读装置,讲述着古迹背后的历史岁月与文化价值。意大利罗马纳沃纳广场上著名的四河喷泉。严向群摄在中国,“博物馆之城”1.0版本始于年前后,源于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带来的“博物馆热潮”。当时许多城市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