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兵马俑首服冠饰

北京白癜风治疗选择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xxbdf_zx/w0u1ont/

首服:又称为“元服”,指戴于人头部用以保暖、遮蔽、装饰之物的总称。因加着于首,故名“首服”。包括冠式及帽饰。中国古人认为“首”代表人的尊严,是人最重要,最醒目的部位,即“首对身,首为尊。”故此,首服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品行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首服对于人既不能取暖,也不能防风,也不能遮阴,但是人们仍然使用它,可见首服对于人们来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说文》中记载:“冠,弁冕之总名也”,说的是冠是冠、冕、弁、岐的总称。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由于对于自然界禽、兽的崇拜和模仿,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冠。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捕猎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人类将捕获来的禽、兽的羽毛、角等插在头上,一来是起到装饰作用,二来是向其同伴和异性炫耀,而这便形成了冠最初的模样。可以说从一开始起,冠就不仅是人类追求美、与大自然媲美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财富和能力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冠的形成之初,同样与原始社会的一些宗教活动有一定的关系,甚至有些观点认为,冠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原始时期的祭祀和巫术。由此我们也可知,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戴冠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有关。

而戴冠衍变到了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则是出于对“礼”的需要。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统治者们需要用“礼”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礼记问丧》中记载:“冠,至尊也”说的就是冠,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的高贵。正是由于礼仪和装饰的双重需要,人们将从原始社会逐渐演变而来的冠改制成我国古代冠冕的基本结构型制,并在历朝历代的过程中不断继承的和发展下去。

到了秦朝,冠的发展延续了前朝的基本形制但又有所创新,根据目前出土的兵马俑来看,戴冠的武士俑不在少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冠在秦兵马俑中不仅有束发的功能,还具有划分等级地位的功能。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已发现的冠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长冠及鹖冠。

(1)长冠: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御手俑、部分车右俑,以及一些中下级军吏俑,着此种冠。从俑的正前方看此冠的形状呈长梯形,仔细辨别,冠的形状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笔直的单版长冠;一种是中间有道接缝的双版长冠。

单版长冠,顾名思义,远看冠的前半段形状如同一条长板,但为前窄后宽的长梯形,所有的长冠长短大小没有固定统一,整个板的长度约在15到20厘米左右,上面约宽6到10厘米,而底端宽13到20厘米。冠前端是向内折叠的,由发带压在头上,留在冠上的勒痕清晰可见,冠尾有一个向下折过来的三棱小室,两侧被封住,最底下的宽度比上面的板的底端稍宽,从后面看略呈梯形,而绾成的椎髻就放在这个三棱形的小室里。

一些个别冠的冠尾处并没有那么直挺而是略向上卷曲,冠尾处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三棱形小室,只是将冠搭在发髻的顶上。发髻小室与发带相连,发带宽约1.5厘米,将后面的发髻拢起并与压在冠前端的发带相汇在太阳穴处,系一结,与之一起沿两颊向下系在颔下,飘于胸前。带尾或长或断,一般约在10到15厘米之间,系活扣。发带的作用不仅可以将冠很牢固的固定在头上,而且将发髻很好的勒住,防止散乱。

还有一部分长冠形制跟单板长冠的形制基本相同,但是要比单版冠略宽一点,而且在中间有一道清晰明显的接缝,有一些冠两个板之间没有凹陷,很平直,而有的冠沿接缝向里凹陷,略成内凹的弧形,由两块版拼接而成,故名为双版长冠。另外,一些个别冠的冠尾处并没有那么直挺而是略向上卷曲,冠尾处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三棱形小室,只是将冠搭在发髻的顶上。

这些长冠的颜色多为赭红色,有少数是白色冠带的颜色比冠的颜色稍微亮一些,为橘红色。冠的材质虽看上去比较坚挺,但是在发冠的前端由发带所压的向下塌下去的勒痕非常明晰,不似竹板或者木板也不似普通的布质,而应是几层的经过粘合的布料,而这层粘合剂很有可能是漆,因为在秦代,漆工艺已经被应用于很多地方,而在秦兵马俑坑中,也大有漆的存在。比如,兵马俑身上在彩绘之前全身都涂满了生漆层,在第九过道的战车旁也发现了彩色漆等等。漆不仅有良好的粘合性,而且也是起着色和保护作用的好染料。而发现的冠的颜色大都为赭红色,这也与生漆氧化后颜色大致吻合。多层布料的粘合增强了硬度,使其冠的造型更加硬朗。

(2)鹖冠:在出土的所有俑中,戴鹖冠的俑为数不多,目前佩戴鹖冠有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高级军吏俑,以及铜车马上的两个驾驭马车的御官俑。鹖冠的造型相对来说非常的奇特,远看似两个形状一样的卷筒,或是V型两块长方板,但近看之后,特别是从冠的后面和侧面观察才发现左右两边的造型并不一样。一边是卷曲后底面呈圆形的卷,一边是卷曲后底面呈倒S形的卷,并且两个卷在前半部分是交叠在一起的,前端由冠带相压,固定。其中在交叠处,倒S卷的上半卷曲的部分将圆形卷包裹在内,两个卷下连接着一个扁长型的凹槽向内倒扣在头上,而将绾成的髻就放入这个封闭式的凹槽内。

凹槽下面同长冠一样,有一条宽冠带穿过,将后脑的发髻揽住,并在太阳穴处与从上而下压住冠前端的发带交汇打结后,共同系于颔下。带尾约在10公分左右,系活扣,飘在胸前。冠的颜色呈深褐色,冠带颜色稍亮,为橘红色。冠的质地相对硬挺,但又不完全没有柔软度,此种冠的材质应该与长板冠的材质相似,多为多层漆布叠合而成。从三号坑出土的这尊将军俑上看,他所带的冠造型比其他的俑冠稍显塌陷,并且从服饰及体型神态可以判断,此人是一位资历较老的将军,戴此种冠的时间要比其他人长,所以冠的造型没有其他俑看上去那样笔挺。由此,从冠的造型上可以估计此人等级资历的长短。

而对于鹏冠的命名,史学界也是说法不一,有秦俑之父之称的袁仲一先生称之为“鹏冠”,而王学理教授认为这应是“切云冠”,更多人趋向于赞同袁仲一先生的说法,理由如下:《舆服志》中记载“武冠加双鹏尾为鹏冠,羽林虎贲冠之,鹏鸡勇,斗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焉”。而鹏冠的造型,确实前半部分跟长冠相同,而后半部分有双卷飞扬形似鹏尾,与文献记载的非常吻合。鹏冠在秦之前是赵武灵王用以表彰战功卓越的将士,发掘出戴此种冠的俑都是等级地位极高的将军俑,而铜马车上的御官俑由于驾驭着载着皇帝的战车不仅需要极高的驭车本领,还需要在危机情况下保驾护航,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也应是有功之人,级别较高可佩带此冠。

据此看来,与“表武士”的含义基本吻合。鹏鸡这种动物,又称之为褐马鸡,仅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如河北、山西的西北部以及吕梁山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赵国,秦国的领地。再从它的形态上分析,鹏鸡的耳羽特征明显,呈白色,两侧长而翘起,尾部当中的两对尾羽也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鹏冠虽没有羽毛直接插在尾部,也没有那么长,但从双卷飞扬的神韵来看,跟鹏鸡的两对翘起的耳羽或是尾羽有异曲同工之妙,似在有意模仿。

从鹏鸡的习性上来说,它为留鸟,性格机警,性情暴烈,极具战斗力,战斗起来,有不惧无畏、置之生死而不顾战斗品格四,相传皇帝在河北阪泉大战炎帝的时候,就曾以雕鹏鹰莺为旗帜,将一种雉鸡与猛禽为伍,可见鹖鸡的勇猛。而这样的品格正是一个将士和军队所需要的,也正是秦人所崇尚的,将此种形制的冠佩戴在头上会是对一个人英勇的肯定和赞扬,彰显其善战无畏的品格。

《古禽经》中记载:“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虽然很多人质疑秦兵马俑坑发掘出的鹖冠的形制与《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的“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确实有不同,但是我们来看秦时的长冠与汉时的长冠虽名一样但是形制也有所不同,秦时的冠基本造型上更注重实用性,汉时的冠通常更加修长和夸张,更注重礼仪性和观赏性。也许后插鹖尾是汉从秦时的鹖冠发展而来,使其更具观赏性,而汉代之前的鹖冠,应该为此种形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