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纪录片《文明的轨迹》,从艺术的角度讲述了欧洲的文明发展历程。
这部历时两年、跨越13个国家拍摄而成的纪录片,被称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节目在题材的选取、叙述的方式、背景乐的运用等方面为后来同类的纪录片建立了一个基准。
几十年过去,无论在技术还是表现方式上,现在的记录片都有着更好的手段。特别是BBC的纪录片,更是层出不穷,在国内网友眼里,更是“神作”无数。但对BBC来说,无论多么精彩的节目,都无法撼动《文明的轨迹》的地位。
所以,BBC于年启动新版《文明的轨迹》时,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那团火,一向“毒舌”的英国《卫报》评论员,同样激动地为这个主意叫好:“这部纪录片的翻拍,不仅仅是向前作致敬,它还意味着夺回英国电视失落的荣耀。”
从年到年,新版《文明的轨迹》制作了两年多,今年3月正式播出。旧版的英文叫《Civilisation(文明)》,新版的名字加了一个s(复数),叫《Civilisations》,一般称它为《文明的轨迹2》。名字的变化意味着视野上的扩大,这部9集纪录片走出了欧洲,内容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由欧洲的文明史变为人类的文明史。
其中当然有中国的内容,三星堆和兵马俑。《文明的轨迹》播出时,这两处遗迹尚未发现,现在,它们已经震惊世界。
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目前,《文明的轨迹2》已经播出8集,在豆瓣评分9.4,比前作《文明的轨迹》还高(9.3)。
对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来说,《文明的轨迹》意义在于,他们可以在彩色电视荧屏上看到伟大的艺术品,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作。
这部记录片引发轰动,当时很多观众记住了历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的解说,他穿着一身考究的毛呢西装外套,在荧幕前向观众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艺术何文明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观点和动人的画面、音乐,让人陶醉在艺术世界里。
观众中有一个人叫托尼·霍尔,当时他18岁,《文明的轨迹》点燃了他对文化的最初兴趣。现在,托尼·霍尔已经是BBC的台长,他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BBC理应在当代肩负起传播艺术的使命——年3月,他正式提出翻拍《文明的轨迹》。
年底,BBC宣布启动《文明的轨迹2》拍摄计划。除了技术,新篇章最大的改变是视野。《文明的轨迹》讲述的是西欧文明发展历程,而且在内容上全部由肯尼斯·克拉克负责(节目中有一个小标题:肯尼斯·克拉克的个人见解)。到了《文明的轨迹2》,不仅内容扩大到了六大洲,主持人也由3位学者共同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西蒙·沙马,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奥路索加。
9集纪录片中,西蒙·沙马担任5集的主持人,带领观众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绘画到当代艺术家基弗的工作室。其余两位各自担任2集的主讲,大卫·奥路索加将深入其擅长的帝国与军事史领域,阐述全球文明的关系以及文明的进程。作为古典学界杰出的公众人物,玛丽·比尔德将为观众们带来艺术及其与宗教方面的思考,除了古希腊与罗马之外,她还会涉猎中国、印度和墨西哥题材的艺术故事。
《文明的轨迹2》第一集《远古的城市们》篇,中国的三星堆文物就出现在了。三星堆遗址从80年代才进入大规模挖掘时期,当时科学家们在祭祀坑里发现了数百支象牙、被献祭动物的遗骸以及巨大而惊人的面具,“面具数量众多,这些巨大的面具可能被供奉在某种庙宇中,有一些面具极小,有一些面具使用方便,几乎能确定可以戴在脸上。它们都有大大的眼睛,有一个,还能看到一些黑漆痕迹,它们本被漆成黑色。剑眉,菱形眼,在古代中国的其他地方,从没有发现像这样的面孔。像这样的头像。青铜是一样的,但人物和面貌不一样。”
纪录片中,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西蒙·沙马将三星堆的故事娓娓道来。
短短2分钟时间,沙马讲解了三星堆出土的“数量巨大、令人吃惊”的青铜器,她认为,这些物品可能就曾经是古蜀人的祭祀品,因为从部分青铜器中,能看出使用过的痕迹。只是,由于目前三星堆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三星堆祭祀坑为何会出土大量青铜器,还存在很多不解之谜。人类文明起源的神秘,突显在镜头和语言之间。
据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介绍,BBC摄制组是年7月24日来博物馆拍摄的。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摄制组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拍摄了青铜纵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铜兽首冠人像等10余件文物。
除了三星堆,纪录片还拍摄了兵马俑(出现在第二集)。在陕西,主讲人玛丽·比尔德和公元前年的中国兵马俑面对面。
她说,相比童年隔着橱窗观看各种古代艺术品,“我很享受通过录制节目,以更近距离的观察和大家分享古代世界留下的伟大遗存,无论是墨西哥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还是秦朝中国的兵马俑,这些都未曾出现在年代的纪录片里(秦始皇兵马俑年才被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