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能动的似乎就三类:生物、机械传动和数字影像,人们为了在展陈中实现生动形象的展示,很早就开始使用机械传动来实现动态展示,但这类展示往往比较复杂,很多时候展示依然不够生动,依然无法让人看见事物的本质。好在,数字影像随着显示屏和投影技术,应用日渐广泛。
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了解到,早在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已经开始涉足文化领域并大范围应用。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而在我国,年8月,河南博物馆成立了首家国内博物馆互联网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博物馆先后建立互联网网站,标志着我国博物馆“触网”拉开了序幕。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人们对动态展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更多的希望参与其中,参与感之下,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于是,设计者通过让游客操作辅助设备,实现了参观者与展览物品的“沉浸式互动”。
一、新技术在展馆中的应用
展馆历来与新技术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新技术对展馆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展馆对新技术也始终保持着开放、接纳的态度。从功能定位上而言,传统展馆是进行展示、收藏历史物品的实体场所,并兼具研究、教育、体验、宣传等功能,同时工作人员提供展览引导服务、产品体验服务及日常管理工作。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展馆积极利用新技术的变革,对自身功能进行进一步阐释及深化。
1
知识图谱技术在展览策划方面的应用
知识图谱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语意处理和互联组织能力,使展馆老物件散落在各方面的信息点形成“串联”。知识图谱可以实现丰富的知识表达、开放互联的服务,可以通过精确语义检索、知识问答、关联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应用到文物的展览过程中。
基于历史老物件的知识图谱资源,构建跨馆界、国界的文物知识图谱。
▲湖南博物院
在文物的虚拟陈列设计前期,可以利用文物的数字信息,突破展馆资源的场地限制,实现展馆展陈的时空融合。基于展览主题内涵,结合展览受众的需求特征,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展览的受众对象;同时,在系统中融合展项的研究资料、图片、音频视频、展览资料等,形成多元化视角下的企业内涵展示。
2
AR、VR、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方面的应用
AR增强现实技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时空限制很难体验的实体信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实现模拟仿真后的叠加,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
在国外,AR技术已经开始探索性地应用到虚拟讲解、“复原”展品、“复活”展览对象中。
▲AR虚拟展示“正大光明”
展馆通过将藏品的展览工作与AR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展览工作的生动性。在国内,AR、VR等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展馆资源的藏品展览过程中。例如,年5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选取了圆明园西洋楼、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26个景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给受众带来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
同时,三维全景技术,作为一种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是年百度百科推出的企业化数字博览馆项目,截至年,已经有包括余家博物馆在内的线上数字博物馆,通过三维全景技术的应用、录音解说、文字及图片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3
物联网技术在藏品管理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指的是利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扫描器等设备设施,让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人与物之间的智能识别与互动。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管理、物流管理和安防监控等领域。在博物馆领域,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文物信息采集、文物定位管理、展厅环境监测、安全保卫、观众服务等方面。
这一技术对于藏品智能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是藏品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对藏品位置的准确定位,对藏品存放位置和存放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其次是对藏品存放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智能调节。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藏品出入库人员进行一对一的管理,记录藏品出入库人员的行为信息,提高藏品管理安全。例如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建立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可以监测开放洞窟的温湿度变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使用视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工作的智能化;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量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电子门禁和观众流量控制系统、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和其他智能服务系统等。
4
5G+AI在观众导览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在众多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科技大公司的推动,5G+AI技术在博物馆开始显示出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工作,通过训练计算机提供系统思维的能力,让计算机完成部分智力工作,模拟人类智能行为。
人工智能技术在展馆的应用,集中在智能导览、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在文化遗产复原方面,百度公司在年启动了一项AI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直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准文物拍照,兵马俑可以自己“开口说话”,同时让观众在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年,Google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张图片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图片做成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档案。
VR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文化的传播路径,扩大了文化传播广度,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5
3D打印在藏品巡展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藏品巡展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珍贵藏品的展览也对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为了保存、恢复文物的艺术信息和历史原貌,缓解或者终止文物病害,必须定期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在藏品巡展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文物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这也为文物的日常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3D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已经在国外博物馆的藏品巡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eaboyEssexMuseum(PEM)博物馆在全国巡展过程中,采用该技术复制了ThomasHartBenton的艺术品,该黏土模型可以让观者亲手触碰,以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也由于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珍贵藏品在巡展中的易碎性、安全性等问题。先进信息技术同样应用到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年由敦煌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完成“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3D模型同样可以应用到文物遗产的结构模型方面,例如由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汉斯·卢瑟发起的“扎玛尼计划”,通过这些技术制成了遗产地的3D模型、剖面图、平面图、正视图、全景图、全景游览、动画,以及能够精确反映遗产地物理结构、周边地形环境和建筑结构的VR模型。
二、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VR、3D打印、手机移动客户端开发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已经让数字展馆衍生出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并进入智慧展馆形态。其突出表现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网络将藏品内容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在展馆与信息化之间建立桥梁,为展馆宣传、教育与体验的功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信息化工作是展馆运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展项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展馆活用资源的积极性。
年5月3日,上海博物馆建设完成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基于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开发的数据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
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将人、馆、物等数据实施分类管理。在数据采集方面,该系统主要涵盖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客流、新媒体传播、展览区观众的行为、文创产品的销售数据等内容,并涵盖博物院的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在数据应用分析方面,该系统主要对博物馆的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精准分析,并且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给予准确、形象的表达。
1
AI智能服务导览:湖北省博物馆掌上智慧博物馆App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的应用软件在短期内发展迅猛,移动手机的APP多元化的发展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娱乐的需求。其中,APP端的最大优势在于便利性,利用受众群体的碎片化时间,为使用者即时、快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同时,APP软件能够更为直接地传递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客户粘性。
年5月,“5G博物馆”在湖北省博物馆建成,基于实现5G网络的全场馆覆盖,掌上智慧博物馆APP通过改变传统的文字、图片传播方式,将博物馆内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等一批珍贵文物实现“毫米级”的展现。其中,曾侯乙编钟已距今多年,气势恢弘、音色浑厚,但是自年出土后,编钟只被敲响过三次,观众对编钟演奏产生的音乐尤为好奇。通过湖北省博物馆APP,结合VR游戏技术,观众可以戴着VR设备,通过5G敲击编钟,身临其境体验编钟奏乐的过程。
2
MR新技术体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化管理平台
混合现实技术(MR)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AR,将虚拟环境中的物体呈现在现实场景中,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与用户联系在一起,搭建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增强了用户体验的真实感。通过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的共存性,增强两者的实时互动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MR技术应用到清末时期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中,观众通过HoloLens全息设备,可以置身于清末时期的重庆街道,“游览”在街道、店铺、码头等场景中,通过虚实内容的相互结合与互动,理解文物内在的故事,从而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参观模式的范本。在MR技术带来的场景中,有效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沉浸在文化科技的新奇中,实现与浩瀚文化历史的“对话”,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体验。
3
让布展轻松便捷:浙江省博物馆智慧自主策展应用系统
博物馆的展览一方面受制于馆藏文物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已有馆藏文物的盘点、梳理与解读,大量文物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随着策展团队专业性的提高,博物馆是否有策展能力对该馆的展览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策展理念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较以往更注重展览的人文体验,更加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学术的知识性、趣味性与传递性的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新技术可以提升展览运营质量,改善观众参与体验。浙江省博物馆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开发智慧策展应用系统,将“展览+”与展览边际“展览+”工作模式在展览的延展项目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提高策展的科学性,该馆展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三、智慧展馆的现状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展馆已经成为一个信息数据集,通过网络将展项内容信息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化在展馆与信息化之间建立桥梁,赋予展馆新时期的发展意义,为展馆的宣传、教育与体验功能提供技术基础。
当前,我国展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探索国内展馆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成效,从而为智慧展馆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智慧展馆发展现状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
1
云计算应用于整体运营,实现展馆的数字化建设
在传统展馆的整体框架中,云计算在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与利用的全过程中,为展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日益深入地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存储服务器,形成计算资源,可以被所有的云用户共享使用。
云计算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方法来计算、存储和服务,将展馆的信息资源在事先定义的范围内实现共享。云计算为展馆展项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带来便利,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首个在线学术图录的编撰工作,这一学术图录的特点是用户可在一个地方就能找到藏品的所有信息。线上藏品图录不仅包含基本信息,而且增加了展览历史、学术记录、学术评价等信息,并为公众查看藏品、与藏品有关的文章等提供方便的搜索入口。
2
人工智能应用于展陈导视,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升级
AI与展馆融合推进了展馆发展,让观众与文物可以更加轻松地“对话”,展馆的管理更加智能化,尤其是随着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AI的发展和应用,展馆朝着人工智能大步迈进。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工作,通过训练计算机提供系统思维的能力,让计算机完成部分智力工作,模拟人类智能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到展馆的发展过程中,集中在策展陈列、智能导览、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人工智能的到来为展馆注入新的元素,展馆也由以往的被动式适应发展转变为自主学习、智能控制、主动探索。
3
数字化信息采集应用于展项管理,实现展项多方位展示
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对展馆展项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手段,包含二维高清数字化图像采集和三维数字化采集两种技术。
二维数字化采集主要是针对图书古籍、画稿文献等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主要有三维结构光扫描、三维激光扫描及近景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许多展馆都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展项信息进行采集。内蒙古博物院建立了三维藏品数据管理系统,甘肃省博物馆对丝绸之路部分文物进行了三维数字化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在进行兵马俑三维模型的数字采集工作,对兵马俑一号坑的陶俑进行了三维数据的采集建模,录入数据库,并借助数据库系统实现兵马俑在线上的三维立体展示,实现文物测量等功能,为文物展示、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四、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智慧展馆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1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重点,实现展馆数据的智慧融合
后期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展项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通过拓宽展项信息开放渠道,加大开放展项信息资源共享,分享展馆的展项信息
数据,增加公众了解展览的途径,提高公众参与度,满足群众参与的多元化需求。
当下,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图谱技术也成为了后期智慧展馆的重要发展内容,知识图谱的应用突破了各展馆之间的时空限制,从数据端实现了多个展馆之间的开放与融合。
2
以数据可视化为基础,重新定义展馆的展陈理念
随着观众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和了解,展馆将成为文化知识需求的重要供给载体,这也对展馆建设与展示过程中所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的进一步提高提出要求。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展馆的展陈理念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完善,展馆的展览形式将会更为多元化,将展品的实物与电子信息相融合,将会进一步丰富向公众传达的展项信息内容。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展馆展项的趣味性、可视性将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公众直观了解展项传递的信息内容。
3
以用户画像和互动式交流为依托,全面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除了展馆自身,推动展馆向大众化方向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科技。科技给展馆和公众的连接带来一场革命,移动互联网、AR、VR甚至是人工智能,都被用于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在收集展览对象的基础数据信息以后,形成用户画像,分析展览对象的基本特征与个性化需求,提高展览推送信息的精准性。
通过预先对展品信息的收集和学习,它可以回答参观者提出的许多问题,从历史到创作技法,甚至还包括和当代事件的联系,这么做的好处是,仿佛真的可以让展品“开口说话”,并且通过互动体验吸引更多人参观展馆。
4
以个性化的文化传播为契机,让博物馆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企业展馆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这种现象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需求的增加。展馆的可逛性、展品的可读性增加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并且也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传输方式与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展馆传播推广突破了时空限制,展馆文化内容也更为丰富。后期,展馆将通过及时更迭传播手段,增强互联网多媒体的内容建设,积极引导舆论预期。
观众需求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与反馈。在未来,展馆将不只是传统的产品展示场所,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展馆的展示呈现将更为灵活、生动、多样化。
蓝裕文化酒庄设计院打造的龙谕光影餐厅
本文原本是针对博物馆的,所以里面举的例子大都是博物馆的例子。但实际上,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认为,在工业企业展馆方面,数字化的应用更广泛更精彩,蓝裕文化借鉴科技展示最前沿主题乐园方面的经验,在工业旅游展示上呈现了很多精彩的展陈项目,为企业的展示带来了强大的吸引力。
来源参考:博展联盟
关键词:蓝裕文化,酒庄设计,博物馆设计,展馆设计,工业游设计,工业旅游设计,文化产业园设计,特色工业园设计,特色文旅小镇设计,酒厂游设计,回厂游设计,酒体验设计,白酒营销策划,体验店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
声明:除非另有标明,本文图文来源于“公共网络”,由蓝裕文化编辑整理,我们未能找到出处,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