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复刻的秦国哪支军队又显示着秦国

战争是影响秦帝国演变的重要动力,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各国之间的竞争就开始白日化,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弱肉强食,在这种情况下,为求生存,秦国只能强化军力,最后也走了一条独特的以战争推动国家发展的道路,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就出现惊人的巨变。而兵马俑就是研究秦军部队的最佳材料,因为这些兵马俑从布阵、装备、兵种、战法上,都完美还原了当时的秦军。

从出土的兵马俑布阵中可以发现,每一支秦军队伍前方均有一辆战车领头,但战车这种东西是春秋时期的产物,后来骑兵的出现已经逐渐没落了,但从兵马俑战车上疑似鼓槌等物品推测,这些战车应该是秦军用来调度军队和鼓舞士气的指挥车,并不直接参与战斗,在实际战斗中,战车周围还有大量配备戟、戈等攻击性武器的士兵保护。

而且这些兵俑,不论是步兵、骑兵或是车兵,都配备了多种弓、弩、箭,它们的射程在-米之间。目的是攻击不同距离的目标,以应对复杂的战况,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秦军非常重视弩兵部队,也就是军队的远程攻击能力。兵马俑出土的士兵中,弩兵部队的比例达60%,也就是说如果是一支万人的军队,戟、盾部队有人,那么弩箭部队就会有人,可以想象当遇到秦国军队时,还未开打,就要面对成千上万支弩箭的攻击,未见面伤害直接减半是极其恐怖的。

对于秦军的布阵,通过兵马俑可以看出,一般是轻装的弩手在前,大量披甲持矛的近战步兵在后,同时为了保护这支纵队的两翼,军队两侧还会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弩手,弓箭手以及战车和骑兵部队,以这样的方阵突击,就如同一个布满爪牙的铁球,所到之处片甲不留。

而且兵马俑虽然身披铠甲,有胸甲,肩甲和腹甲。但却没有头盔,不像同时期罗马帝国的士兵,除了身披铠甲,还戴有厚重的头盔,这说明秦军的士兵不以近战为主,主要是使用弓箭,进行远程攻击,击杀一波敌方士兵,然后使用骑兵和车马冲锋,骑兵配备的武器也不是刀、剑、矛,而是弓箭。

这说明秦军很擅长高速移动战,而最后的步兵使用的也都是长柄的“刺杀武器”,如戟、戈,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和腹部,因此兵马俑大都披有胸甲,近战如果使用长柄武器,非常讲究战法和布阵,这说明当时的秦军擅长军团作战,战法严格,效率很高,作战时头部被“噼砍”的概率较小,所以普通秦军士兵,是不戴头盔的,轻装上阵,更适合移动攻击。前文也说了在战国时期,青铜剑的长度一般是60-70厘米,而秦国的剑长度达到了80-90厘米,就连近战的剑都是各国中最长的,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这也说明了秦国武器的先进。这种长度的剑在秦国并非特制,而是大规模列装过,至少是这支代表秦国最精锐部队的兵马俑的制式武器。

在武器和战法上的领先,再加上秦国独特的“军功制”,杀敌越多越能改变出身,在这部高效运转的政治和军事机器之下,每个秦军士兵都奋勇杀敌,才让秦军成为当时的最强军队,这也就是到统一六国之时,秦军光是消灭敌国军队就达到了万之多。

那兵马俑到底是以秦始皇的哪支军队为模型进行制作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秦军的模范部队,所选人员均为精英。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的京城,有一支精锐部队叫“秦京师军”,他们应该就是兵马俑的原型。

“秦京师军”是保卫秦都城咸阳和皇帝的部队,相当于首都的卫戍部队,他们的数量有7万人,分为个部分,分别是郎中令军,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数量在千人;卫尉军,分散于各宫城担当保卫,数量在2万人;中尉军,分布于京城,是真正的作战部队,是秦军的精锐,数量在5万人。

这三种军事力量分别分布于宫殿内外,宫城内外和京城内外,以皇帝为中心,在关中地区构成了—个,严密的多层防卫系统。除此之外,秦京师军还负责仪仗,礼仪的工作,这就需要挑选高大强壮的士兵,这些人应该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兵马俑应该是以秦京师军为原型就很好理解了。

而秦京师军在秦朝灭亡的最后时刻充当了“救国军”,和刘邦的大军交战,但还是战败最后投降,编入刘邦的部队,而项羽则在与刘邦之争中兵败乌江,自杀后被刘邦的五名将领利刃分尸,这五人分别是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和王翳,而他们5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来自于一支秦军部队,那就是投靠刘邦的秦京师军,也就是兵马俑的原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