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下葬要堵住九窍,眼耳口鼻肛为八,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http://m.39.net/disease/a_9141894.html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当中,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固定的礼节和规矩。

早在封建时期,中国即被称作是“礼仪之邦”,这些礼仪有的能让人感觉到温馨和美好,有的则被今天的我们视为是糟粕。

在古代的交往当中,人们都需要遵守“礼”的要求,如果谁发生了违反,就会遭到众人的议论和指责。

事实上,不光活着的人有“礼”,死去的人同样要受到“礼”的约束,这就是丧葬制度。

一、传统文化中的丧葬制度

受到传统礼仪观念的影响,死去的人在下葬时有一套完整固定的流程,穷苦家庭出丧遵循的是一切从简的原则,但是对于富贵人家甚至是皇室贵族而言,为了保证他们死后仍能享有荣华富贵,出现了“陪葬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时就是以活人殉葬,秦始皇时改为以陶俑殉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兵马俑。

但之后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使得活人殉葬的制度又重新活跃起来,运用的手段也十分残忍,甚至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直到近代,这项制度才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渐渐消失。

但鲜为人知的是,人死后除了需要陪葬外,往往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特殊工作需要进行,即是死后要用器物堵住“九窍”。

二、堵住“九窍”的特殊处理

之所以有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受到当时封建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堵住亡者的九窍可以使得他的灵魂不至于从体内跑出去,同时也能有效地减缓尸体的腐烂速度。

多年前在一档鉴宝节目之中,女嘉宾拿出了自己佩戴10多年的玉蝉去请专家鉴定,说家里的老人告诉她这个会带来好运。

不成想专家听了直摇头,解释说这个东西是用在死人身上的,知道的人都避而远之,更别说能够带来好运气了。这个玉蝉,即是堵住“九窍”的器物之一。

中国古代很注意尸体的防腐,希望能够永久保存,为此会在棺材当中放置水银。

秦始皇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据说里面有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起到了良好的防腐效果。

为了防止水银流入尸体,“冒犯”到死者,人们就又想出了以玉器堵住“九窍”的做法。

富贵家庭,往往使用银器来达到这个目的,但对于皇室贵族来说,只有玉器才能配得上他们的身份。

他们对于器物的做工也十分考究,如果稍有差池,制作人便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器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代表着纯洁无瑕。

古人相信玉能养人,不光可以带来好运,还能使人的皮肤更加细腻。据记载,商朝已经对玉进行了大规模的炼制,有比较成熟的工艺,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俨然成为达官贵人的标配与身份的象征。运用在死者身上的玉器,即是这种特殊情结的体现。

这些器物共有九件,分别对应着“九窍”,顾名思义,就是九个和外界相连的“口”,那么除了眼睛、耳朵、嘴巴、鼻孔和肛门外,还有哪一窍呢?

实际上这第九窍便是人的生殖器官。有的人初听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这个位置如何使用玉塞呢?

甚至有专家学者也曾对此提出过明确的质疑,认为不大可能是这个位置。但随着考古研究学的发现,终究证明了前述猜想的正确。

三、汉代王墓的新发现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山靖王刘胜墓被发掘,除了里面用于陪葬的大量珍宝,考古人员还有了诸多意外发现。

由于墓主人身份的高贵,自然会使用玉塞,而第九样玉塞恰恰在生殖器那儿。

因为男女有别,所以刘胜的玉塞形状是圆筒形,他的妻子窦绾的玉塞形状是三角圭形。

圆筒形的玉塞可以有效保护男性的部位容易被理解,但在女性为何使用三角圭状的问题上,则是大有讲究。

三角圭是上边窄,下边宽,好像树叶与青草的形状一样,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状态,与女子生儿育女的责任相吻合。

同时,圭作为中国的一种礼器,有着多福、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暗合于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古人所使用的玉塞很有讲究,不同地方的玉塞除了形状不一样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名称:玉琀是含在口里的,瞑目是遮住眼睛的,耳塞是堵住耳朵的,鼻塞是封闭鼻子的,肛塞是塞入肛门的。

其中出现最多的玉琀是玉蝉,也就是之前鉴宝女子拥有的那种。古人认为,蝉本来在地下,后来破土而出,成为新的生命,而人尽管死去,也能够像蝉一样,从地下获得新生。

古人有这种想法,初心无疑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人死不可复生,即便是权势滔天的帝王如秦皇汉武,费尽心思也没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

四、相信科学,弃其糟粕

曾经的人们大都喜欢用自己墓中陪葬品的贵重程度来表明自己生前地位的高低,并希望能够将今生的财富在死后继续延续,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慈禧太后死的时候,陪葬物品中珍宝无数,据说嘴里还含着一颗稀世珍宝夜明珠,但正是这为她招来了一伙盗墓贼。

他们甚至用刀割开慈禧的嘴角,强行将夜明珠取出,这导致慈禧的身体迅速腐化发黑,可谓是死后也不得安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提高,这种下葬的习俗在今天几乎已经消失了,有的人甚至会选择火葬,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阐释到了极致。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相信人死后会经历因果轮回,也不相信用玉塞堵住“九窍”就能够获得永生,这些陋习的消失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是被丢弃在了旧纸堆里的糟粕。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传承了下来,也有一些已经逐渐消失了,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新时代弘扬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和做法,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