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起,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已经持续了61年,而新的发现似乎永远不会停止。陵墓建设始于秦王政即位之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帝陵的名字是“丽山”,由丞相李斯带领着大量工人修建。然而,这项工程遇到了巨大的问题。李斯在一份奏折中写道,“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这段记载反映出秦始皇帝陵工程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有明确记录的用工量最大的工程有七十二万人。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帝陵内珍藏着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以及使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这些记录表明,秦始皇帝陵的规模和奢华是古代世界的绝对翘楚。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仅仅是其陵园外围的陪葬坑之一。
秦始皇帝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迄今为止,仅在陵区内就已发现了多座陪葬坑。考古勘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园的遗迹基本分为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两个层面。地面建筑布局由封土、内外城垣及附属设施、礼制性建筑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遗址等构成。地下建筑布局主要有封土下的地宫、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统等,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坑分布在陵园的外城以外、内外城之间、内城以内三个相对区域。
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它们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的东侧,即陵园正门外东司马道的北侧,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是京城的屯卫军,古名宿卫军。在考古发现的四个俑坑中,一个是空的。专家推测,因秦末农民起义,秦二世不得不紧急抽调修建陵墓的“刑徒”前去应战,4号俑坑很可能就是因战乱而未完工。在其他三个俑坑中,共出土了约件陶俑、陶马,另外还有大量兵器、战车等。
在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兵马俑身上的颜色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颜色。”
考古学家从发现的文物中推断出了秦始皇帝的生活习惯和政治体制。陪葬坑出土的陶俑中,有一些头戴长版冠,拥有一定的爵位,是“百官”的组成部分,象征着中央集权三公九卿中执掌司法和管理监狱的廷尉机构。
秦始皇帝陵的发掘工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文物,也对历史学家提出了新的问题。考古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秦始皇帝陵内的“秘密宝藏”,但至今仍未能找到。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帝陵内可能藏有更多珍贵的文物,例如“黄帝之书”、“丹田之书”等,但这些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
同时,秦始皇帝陵的发掘也引起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