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故事南京制甲师解锁千年兵俑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请问能帮我订做一套盔甲么?”这不是电影场景,也不是游戏情节,南京有位85后“制甲师”常诚总会收到这样的留言,在全国的盔甲爱好者眼中,他复原的盔甲专业性和造型都是首屈一指的。虽然冷兵器已经远离我们数百年,但他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致力于将中国古代的各种甲胄复原,从陶俑、石刻、古画、古籍和各类考古资料里,寻找这些甲胄的一切信息,复原的西汉初皮长扎甲曾参与多个博物馆的展览。

“我们不仅从样式上复原,更要充分理解甲胄设计原理与制作思路,经常要从前后的朝代中寻找蛛丝马迹,让这些甲胄跳出纸面,立体化成形。让几十斤的重量穿着于身并活动自如,承重符合人体力学的复原甲胄,是一条从零到有的复原之路。”

不甘朝九晚五他投身甲胄复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了常诚位于玄武湖的工作室,推开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穿着铠甲的人体模型,再往里走就是并排分布的他的工作桌,桌面上摆放着一个个工具盒,里面盛放着他在复原工作中需要的各种工具。常诚一一向记者介绍着:“这是甲片,这是甲组……”现在这些对常诚来说烂熟于心的工具,有些在十年前可能他见都没有见过。

十年前,常诚正在金陵科技学院读艺术设计专业,大三的时候来到银都奥美实习。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毕业后就转正留在了银都,开始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但是每天坐在办公室忙着策划、做图、加班,常诚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还没有最终决定离开广告这个圈子。直到出差去北京时接触了“北漂族”,他似乎找到了离开的契机。他说:“我觉得深受他们那种积极拼搏的正能量影响,比如说他们在地下琴房排练,他每天就想玩音乐,经常排练到夜里一两点钟,第二天依然精力无限。和南京相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相比,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每天都正面积极。”他觉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态度不是现在工作能够提供的,但也没有找到对的方向。

常诚认为做起甲胄复原,一开始可能只是兴趣使然。因为小时候看过兵马俑给了他很大的震撼。“那一年我记得特别清楚,看了张艺谋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当时还以为那些秦俑都是真人糊的。”毕业之后出于兴趣就了解一下关于秦国的历史,翻阅了相关的资料,想试着根据秦始皇兵马俑的铠甲样式做一做。“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后来越做越深入,翻阅考古报告,寻找实物图,上网查资料,最后去了西安进行实地考证。也是在那段时间网上认识了一些民间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朋友,对自己有很大影响。其实我现在研究的甲胄也属于中国服饰史范畴,因为甲胄属于军戎服饰的一部分。对于军戎服饰的研究,也就是从秦俑开始的,然后由点及面的不断梳理深入。”

民间工匠屈指可数国内盔甲复原刚起步

常诚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中国古代的甲胄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研究,不仅每个朝代不同,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区别。“古时候军队中不同等级盔甲也是不一样的。盔甲还分实战甲和仪仗甲,根据材料的不同还有铁、皮、纸、棉等几大类。想要单纯的根据文物、古画中完全复原制作很难,前期必须要通过各种实验尝试去了解古时候复原盔甲在设计上的逻辑,实战中的用处,以及产生的时代军事背景战场环境等”。

“我现在做的盔甲复原从西周到秦朝、西汉、唐、宋、明朝的盔甲都有涉猎,有的是做一整套系列,有时候也做一些局部工艺实验,特殊部件复原,甲胄配件等。”常诚向记者介绍,从事盔甲复原的人在国内目前也有部分,大致分为几类:“专业考古学家会将出土的盔甲清理、保护,修复、并根据这些残片进行还原。另外还有一部分从事商业盔甲制作的,用途可以是影视剧道具制作,也可以卖给爱好者私人收藏。”而像常诚这样民间制作人,致力于研究中国甲胄史,将古画、壁画、石刻、陶俑、雕塑造像等中的甲胄式样复活起来、立体成型呈现的,则是少部分。“盔甲是立体的,甚至是符合人体工学的。”常诚告诉记者:“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很让人叹服,这些甲胄别看十几斤、几十斤穿着后作战并不碍事,甚至一整天都不觉得累,是因为甲胄也是有着自己一套的人体工程学的,看似很重的重量是会被人体均匀分担掉,达到省力效果,非常值得研究。”

谈到国内一些影视剧中的盔甲,常诚表示确实甲胄型制错误的情况还是部分存在的。“我们国家的盔甲种类复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才也很短缺。很多影视剧也受制于经费问题,很难特地复刻一批盔甲。但是近年来拍的古装剧精良程度提高了,很多都会找专家来当顾问,我相信这块会越来越进步。”

西汉甲胄获得认可

常诚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复原甲胄的场景:“那是年的事情,也是在那位朋友的委托下完成的。当时福州要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需要两套汉甲复原。他就找到了我帮忙。”这两套复原的汉甲也就是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初兵马俑身的甲胄彩绘形象,并且要在一个月之内完工。每次复原甲胄之前,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当时历史时代背景下真实的盔甲形态,常诚需要查阅许多书籍和图片,然而并非所有甲胄都有完备的史料记录和细节图样,这就需要复原者相当的精力投入。

杨家湾兵马俑属于西汉初期,俑身的盔甲式样彩绘保存相对完好。据常诚回忆,开始做杨家湾陶俑身上的甲胄式样复原时,想找一张兵俑的高清图在当时的互联网时代很费力。对于复原工作者来说,除了俑身甲胄式样的正面,了解左右两侧式样和背面的清晰细节,才能真实地还原甲胄样式,但是网上能找到的图大多是正面图,有时候因为灯光的影响图片拍摄并不清晰,兵俑身上的甲胄彩绘也会存在脱落破损的现象。为了能做到尽善尽美,常诚会选择一个俑作为原型,再找出其他相似的俑来辅助补齐推测证据,将这些证据结合成一个整体。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其实每个俑长得都不一样,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每个兵俑的甲衣也有各种不同区分和细小差别。”

除去前期的资料考据时间,一个月要完成两套汉甲,复原时间非常紧迫,对制作人要求也很高。一个月之后,常诚如约完成了两套杨家湾甲胄的复原工作。他笑着说:“后来这个展览做得非常成功,不仅在福州市博物馆展览,荆州博物馆、晋江博物馆、珠海博物馆、中山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也做了展览。后来反响比较大,西安市博物院也做了这个展览。”

这次成功复原杨家湾人俑甲胄后,常诚精巧细致的工艺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找他复原古代兵戎服饰。最让常诚引以为傲的一点是,自己工作室复原出的甲胄不仅还原度高,并且上身效果能够贴合购买者的身型条件,不会千篇一律,“每个人把盔甲穿在身上的感觉都是不同的。”现在常诚除了会继续完善甲胄复原工作,也会有出于爱好的私人买家向他定制不同朝代的甲衣和服饰。对他来说,复原甲胄已经从之前出于爱好的想法转变成了传承历史和情怀的工作。

大量资料充实先拿纸片建模

那么满是甲片的甲胄,到底是怎么复原的?复原一套甲胄,最难的是什么工序?带着这样的疑问,紫牛新闻记者向常诚请教了甲胄的复原过程。为了更好的帮助紫牛新闻记者理解,常诚以复原秦俑和杨家湾俑为例:“首先选择想要复原俑的形象,形象确定后就是寻找史料。比如前后、左右的实物图,如果找不到实物图就要现场去采集。然后翻阅考古报告,寻找俑出土时候的状态,因为现在很多展出的俑是修复后的状态。在掌握一些基本信息之后,就要计算一个俑需要甲片的数量。因为甲片都是叠加在一起的,需要分解出需要多少甲片,甲片上有多少孔。所以我们在复原的时候会在电脑上进行绘图计算,然后做出纸模。用纸模做出同比例的模型,做出来之后再编,编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错误需要修正。如果纸模做出来之后穿在人身上基本上大小适合,就可以开始做成品了。”

常诚向紫牛新闻记者介绍说:“整个复原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最终把甲组整体组装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肩膀部位的合理处理,因为人体肩膀部位的是立体而有弧度的,这里要考虑到承重、灵活性等问题,很多人的疑问就是盔甲穿在身上会不会太重了,其实虽然盔甲重四五十斤,但是我们在编甲的时候根据人体工程学承重调整,这样盔甲穿在身上就感觉不那么沉了。”

关于甲片材质的选择,常诚说:“复制和复原也是有不同的,复原可以通过使用现代材料去尝试制作,因为需要通过制作还原,去揣摩形态背后的制作逻辑。复制则需要尽可能按当时的材料和工艺去完全制作出基本接近的实物。制作商业甲时,因为考虑到南京的天气比较潮湿以及爱好者经常需要穿戴户外拍照,所以采用了不锈钢的甲片,相对于铁,就不会因为潮湿而生锈。”常诚一边向我们介绍,一边拿起了零散的甲片,现场操作起来甲片的编织过程。复原盔甲是一项繁琐系统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常诚来说,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制作出一套甲胄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坚守传统文化还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

常诚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量复原盔甲的工具,除了桌面上可见的甲片、编绳、锉刀外,工厂里还有制作金属零件和抛光的仪器,他向紫牛新闻记者展示了正在制作中的柳叶甲和两个已经制作完成的甲衣。常诚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每个甲片的编排和叠加以及衣服材料的选择都要遵循盔甲制作的逻辑,同样用作商业出售的甲衣和为了展览复原的兵戎服饰也存在差异,用作商用的甲衣要以实用和美观为前提,而展览品更看重还原性,即使是腰带和编绳的方式都要揣摩出古人的各种逻辑。

为了更好地复原甲胄,常诚需要查找大量的历史文化书籍,在他的桌上放着许多描绘中国各朝代服饰的书本和图鉴。每年常诚和工作室的伙伴都要去西安进行实地考察,去一次都要在当地待上十天半个月,除此之外他还是博物院的常客。他笑言:“我们也会带相机去博物馆拍,而且一拍就是一整天,耗时耗力。甲胄的每一处细节都要拍到,中途饿了就自己带点干粮吃,吃完再继续研究。”“复原甲胄不仅要了解它存在的朝代服饰的特点,还要追溯到它上一个和下一个朝代,因为它们之间都是有延续和继承的。”

目前常诚的工作室正在发展中逐渐壮大,也正是需要各种方面人才的时候。对于人才的渴望很是迫切。因为这个行业刚刚发展,人才奇缺。有才华又有理想投身研究的人却少之又少。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口号推动着每个有理想有情怀的人不停前行。常诚也会给工作室里的实习生上课,教他们怎么编甲衣和做剪裁,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在最开始接触甲胄制作时几乎没有专门教学的老师,这些皮革工艺、金属工艺都是在复原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自己学习的。常诚说:“我们也在招实习生,都是一些对这个专业有兴趣的人,但是做一件甲衣花的时间都要三个月到半年,很多人没这个耐心。”

“我觉得自己应该是要为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不是只为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而奋斗,还必须为社会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的不断积累,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中国甲胄史。”常诚如是说。

紫牛新闻记者|刘浏

紫牛新闻实习生|艾陆琦

编辑|张冰晶陈迪晨

-END-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19岁女孩摆摊卖韭菜盒子:不是父亲不让上大专,学门手艺也挺好

真棒!大辫子警花逆车流狂奔数百米擒逃犯

孝心女孩绘说明书教奶奶玩转智能手机,别让老人离你越来越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