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但拥有几千年上承下启、从无间断的文献资料,而且有无数丰富多彩的文物作为物质佐证。
原始社会的彩陶、商代的甲骨、两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竹简木牍、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代的“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字画等等,不胜枚举。
一
数量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得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文物,据不完全统计:
青铜器: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有1万多件,它们大部分出土于陕西的周原地区,当地的每个村庄几乎都有青铜器出土,有的青铜器窖藏之间仅仅相距几十米。
简牍:仅居延出土的新旧两批汉简数量达3万支以上。
字画:古代遗留下来的字画多达几十万件。
玺印封泥:仅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就收录1万余方。
碑刻墓志: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录著历代石刻余种,而解放后出土的唐代墓志至少在2千方以上。
二
品种全。中国的文物包含门类非常多,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有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木器、漆器、铜器、货币、瓦当、丝绸、文房四宝等。其中,一些文物门类为中国所特有,如甲骨、文房四宝等。
三
精品极多。中国的每一类文物中,几乎都存在着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有一些是举世闻名的精品。如西周甲骨中的微雕、青铜器中具有三层花纹的莲鹤方壶、绘画中的《游春图》、碑刻中的欧阳询等名家作品;在遗址方面,还有被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些都是文物中难得的精品。
四
(1)有字文物多。中国的有字文物产生很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有字文物为历史和文物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有字文物,对于研究文献资料较少的先秦史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有字文物的价值高于同类的无字文物。在文物门类中,甲骨、青铜器、碑石、简牍、玺印、封泥等文物上的文字最为丰富;其次是陶瓷器、货币、铜镜、漆器等文物上也常有文字出现。
对文字的研究已成为文物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特别是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了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术门类。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很重要,有人认为,一篇重要的铭文堪比一部《尚书》。如毛公鼎的铭文长达字,是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内容记述了西周局势由周初的安定到宣王时期的不安定,以及周宣王册命、鼓励、赏赐毛公一事。史墙盘上的铭文长达字,其内容首先颂扬了西周各先王及当朝天子的功绩,然后记叙了器主的家族史。这些铭文所记之史实,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五
发展序列完整。中国的文物不但数量多、精品多,而且文物的发展序列也呈现出承上启下、连接不断的特点。在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物优势,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代的甲骨、两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简牍和铜镜、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瓷器,唐宋以后的书画等。每一类文物几乎都跨越好几个时代,早晚之间互相关联,不同文物之间也密切相关,从而构成一条明显的中国文物发展序列。这一特点,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很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