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7——9岁
教学材料:卡纸、牛皮纸、勾边笔、双面胶
教学目的:
1、了解兵马俑的历史文化,观察他们的服饰花纹,并用线描的形式进行归纳。
2、学习兵马俑的各种动态画法,掌握基本动作。
3、采用比较古老的传统色彩,以表现画面的历史沧桑感。
教学重点:
1、所画兵马俑要有不同的动态变化,粘贴时,人物要集中紧凑。
2、在剪贴纸条时,文字与画面互相搭配,以字衬画。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年,秦始皇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已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有没有同学知道兵马俑是做什么用的?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今天我们通过牛皮纸运用剪贴的方式,来再现秦始皇兵马俑,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兵马俑的图片,看看他们有怎样的特征、结构,再进行创作吧。
作品要求:
1、每幅作品兵马俑的数量要求最少刻画2~3个兵马俑。
2、兵马俑不能一样,要有前后,主次,和大小的排列关系。
学生作品
课题延伸:
《兵马俑》这节课,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增长了孩子的历史知识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畅想未来,未来的希望在孩子们的手中,所以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时刻准备着再创历史辉煌。课后孩子们可以再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出名的建筑、文物等,如:长城、故宫、颐和园、司母戊鼎、马踏飞燕等,可以再通过用牛皮纸剪贴的形式表现在纸上。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