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何言历史美术专题中国古代的带具带钩

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4769448.html

作者介绍

我叫墨龙,这个名字来源于朋友送我的一块龙形墨锭,也来自网名墨湫龍。目前是天何电影工作室的历史艺术顾问,平时在徐老师、金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影视设计方面的工作。我对古代的方方面面都感兴趣,从小几乎在旧书摊里长大,尤其喜欢古代文学和艺术,也为此热爱画画,曾画过连环画、做过动画、漫画等工作,但精力分散,读书画画两事无成。年我有幸在天华老师的邀请下,加入了天何言团队,有机会参与一些电影的制作,使自己的生平所爱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借助专题分享一些关于古代文化艺术方面的推文,希望这些文章能对有志于艺术的工作者们有所裨益。

中国古代服装体系中,带具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或实用、或装饰、或两者兼具的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目的我国古代发展出了多彩丰富又相对独特的腰带文化。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腰带的类型,粗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丝织物做成的腰带,主要有丝绦、大带等形式,其变化一般在绳子的编织和布帛花纹的变化上。这类腰带上不能悬挂重物,通常只用来束腰或作为礼仪工具,功能比较单一;

一种是皮革制成的腰带,后世称为革带,因为皮革本身坚硬不能直接打结,因此需要在腰带前段和尾端装上可以辅助系结的配件,于是诞生了带钩、带扣等形式的革带。革带除了能更稳固的束腰外,还能在其上悬挂重物和装饰品,带鞓上也禁得住各种材料穿透性的点缀装饰,因此更加受人青睐,在历史上相比织物腰带发展出了更加缤纷多变的款式。

本文旨在分享一些中国古代带具图像资料,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供艺术工作者们在绘画创作和影视设计工作中研究使用。限于篇幅,这篇仅以“带钩”为主。

带钩的历史:

据众多学者研究,带钩起源于中国,目前最早的带钩实物见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之中。从春秋到秦汉它的使用曾盛极一时,魏晋时期数量骤减,到了南北朝时中外流行各式结构更合理的带扣式腰带,带钩逐渐被淘汰,但并未完全消失,各代文物中仍有零星的发现。带钩又名螳螂钩、琵琶钩,通常施于革带一端,是革带的配件,由于动物皮革极易腐烂,所以考古发现时这类腰带基本只剩下前端的带钩了。下图红圈内是考古发掘现场中带钩的出土状态。

带钩的使用方法:

因为带钩是辅助革带系结的配件,本身不是完整的带具,为了让大家全面的理解带钩,所以把它的使用方法说明放在了前面。带钩通常被固定在革带的一端,成为带头;另一端做数个扣眼,成为带尾。使用时把带头的带钩钩在带尾的扣眼上即可。这种方式也被称作“单钩法”。以下是自绘的一些带钩系法简单示意:

带钩的使用方法除了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进行推测,还有很多古代遗留下来的雕塑、绘画图像资料可以参考。比如先秦人物俑、秦陵兵马俑、汉代陶俑,它们身上有不少比较写实的使用状态中带钩的资料。以下是秦陵兵俑服装中的带钩例子:

兵马俑身上的带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们被制作的十分细腻真实,造型可以和考古发现中的带钩实物互相印证,以下是一些秦俑身上造型比较复杂的带钩和实物带钩的对比:

还有一种带钩是配合带环使用的,带钩固定在带头,带环固定在带尾,使用时钩环相扣,这种方式也被称作“环钩法”。环钩法在先秦也曾流行一时,下图即为钩环搭配形式的带钩:

还有一种整个带鞓都是铜环连接而成的钩环式腰带。这种金属带鞓不易腐烂,所以能在墓葬中整体保存下来,研究它的系结方法也因此更加容易。下图就是这种腰带的实物,右下角即为系法演示——这种方法也属于环钩法,单个环钩搭配腰带的系结也可参考。一般来讲金属腰带的舒适感会不如丝织物和皮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腰带带鞓上的铜环之间用了一个方形构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使所有的铜环形成一个平面,能够贴合人体,不会凸起硌人,这种精巧的设计也说明这种腰带应该是实用性的:

除了皮革带鞓、金属带鞓,也有将带钩固定在丝绦、丝带上使用的做法,这种用法的带钩很早就有,在后世更加流行,因此元明时代也把带钩叫做“绦钩”,以下是搭配丝织物的带钩实例:

带钩的造型:

带钩大多形如琵琶、又像螳螂,所以历史上又有“琵琶钩”、“螳螂钩”等异名。带钩出现后随着使用人群的扩大,在贵族中逐渐形成风尚,对它装饰功能的追求也日益凸显。在此需求之下,各国匠人们钻研技巧,革新技术,展开奇思妙想,不断创新发展,创造出了大量华美瑰丽的带钩款式。战国末年带钩的制作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最漂亮的带钩都集中在这个时期前后。今天所见的带钩,不仅有水禽形、耜形、棒形、琵琶形,还有人物、鸟兽、虫鱼、神怪、乐器、家具、花纹草绘等等奇特的造型。留存至今的带钩中也有大量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极高的作品。以下是一些各类造型的带钩实物作品欣赏:

带钩的工艺和材质:

带钩的材料以铜、铁为主,也可以用骨角木藤这种易得的材料制作。很多贵重材料也被用来做带钩,比如金、银、玉、宝石、琉璃等等。很多带钩钩身之上都镂刻繁复的纹饰、镶嵌细碎的宝石,更有青铜镀金、青铜错金、错金银、金银铁相嵌、金银镶玉嵌琉璃宝石等等复杂的工艺手法。以下是各类材质的带钩文物示例:

带钩的尺寸和一些关于带钩的典故:

带钩形制大小不一,在目前存世的带钩实物中,最小的只有二三厘米,最大的将近五十厘米,大多数的带钩则在十几厘米左右。

史籍中关于带钩的历史故事:公元前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漂泊在外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分别从莒国和鲁国奔回齐国,以争夺国君之位。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到莒至齐的中途截杀小白。交兵之时,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但幸亏带钩挡住了箭矢没有伤及身体。为了麻痹敌人,小白随机应变装死骗过了管仲,最终抢占先机回到齐国成功继承了君位。后来成为齐国君主的小白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还将射他的大仇人管仲打入囚车送回齐国。但小白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说,不仅不计前嫌没有杀死管仲,还拜他为齐国相,请他帮忙治理国家。最终在管仲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所谓:“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一枚小小带钩改变了中国历史,听来实在是太过传奇令人难以置信。但结合历史上的那些工艺复杂、华美奢丽,甚至长至几十厘米的带钩,这则带钩挡箭的历史故事就变得合理可信容易理解了。

又庄子《胠箧》篇中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是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名句,以前老师教这句话的时候解释说:“当时社会不公平,偷人一个小小铁钩的小偷要被伏法诛杀;偷窃国家的大盗却可以安然无恙,还能跻身诸侯”,那时不理解当时的社会法律何以如此严苛,偷人一个铁钩就至于经官动府丢掉性命?后来了解了其实“窃钩者诛”的钩也就是带钩,再结合以上那些华丽浮夸的带钩,这句话也可以理解的更顺畅了。所谓“窃钩者诛”,就是指有人偷盗了这类带钩,而这种用贵重的材质和巧夺天工的手艺制成的带钩对于王公贵胄来讲也算是重要财产,所以才用“诛”这种残酷的手段加以保护。

带钩的余绪:

早熟的带钩虽然后来被带扣所替代,但是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宋元明时依然可见它的使用痕迹。此时带钩多与丝绦结合,又称“绦钩”,但也大多成了文人贵族追慕古风的一种风雅饰品和把玩的玩件了,直到清末时彻底绝迹。

现代大多数国人对带钩很陌生。人们虽然不再使用它,但这种古人创造的瑰宝对于艺术工作者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值得去深入了解它,把它挖掘出来应用于影视作品或绘画作品中去,以增益作品的内涵。

以下是宋元明时代一些带钩的图像。

▲如喜欢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