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刘向的《荆轲刺秦王》中有“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此处可以看到秦王即使朝会也会随身携带宝剑,最终在荆轲的刺杀中保存了性命。
这把剑,正是“秦王剑”。
《大秦帝国》中对这一段也有详细的表现,这把剑因秦始皇而闻名,但这把剑从何而来却从无记载。
《大秦帝国》四部曲中,将这把剑的传承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虽然只是剧情塑造并没有真实的史实作为依据,但也可对当时这把剑的传承窥见一二。
初见“秦王剑”尚为“穆公剑”
秦国偏安一隅,一直被诸侯国鄙夷。自春秋开始,于诸国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这自然要提到秦穆公。
虽历史久远,但秦穆公时期的强盛,无疑激励了秦国后续历代秦王,让他们从强于诸侯的雄心产生了吞并天下的志向。
《大秦帝国》中,秦王剑首次登场为“穆公剑”
此时秦国经历四代乱政,在秦献公的治理下恢复了部分民生,但多年征战,民不聊生。
秦献公离世,秦孝公继位,内忧外患仍旧是秦国此时的代名词。
秦王这个位置对于秦国这些经历百年乱政的氏族宗亲来说,也并不是绝对的权威。
毕竟坐在王位上的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换了。
但秦穆公在秦国子民心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地位,象征着一个繁荣强大的秦国,一个不会被人欺辱,不会像山东列强低头的秦国。
秦穆公的佩剑,象征着秦国的王权,在秦国有着非凡的意义。
秦孝公刚刚继位,将“穆公剑”赐给上大夫甘龙,主持先王葬礼,手持“穆公剑”,赋予了甘龙生杀予夺的大权。
其后,秦国逐步稳定下来,但内外威胁依旧存在。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又将“穆公剑”赋予商鞅,作为他执行变法的利器,亦赋予生杀予夺之权。
此时的“穆公剑”多数是用来“平事”,拿在谁手里,谁就拥有了这份生杀予夺的大权。
剧中在变法成功,秦孝公亡故之时,曾有画面表示商鞅将“穆公剑”为秦孝公陪葬,意味着秦国之后将以法治国,而不在是人治。
之后,虽然“穆公剑”再次出现,更多的却成为了身份和秦王信重的表现,不再是王权夺人性命的利器。
秦国也不再需要靠着穆公威名而残存,开始了真正的崛起之路。
“穆公剑”辗转赢虔、赢疾手中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赢虔将死之时,将“穆公剑”转赠给赢疾,嘱托他辅佐秦惠文王使秦国强大。
曾经掌握“穆公剑”的人,几乎代表掌握了与秦王“同权”,如今“穆公剑”在宗室、权臣手中,成为辅佐王权的象征
“穆公剑”终成“秦王剑”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赢疾死的时候,将“穆公剑”还给了秦昭襄王。
至此这把剑一直为秦王佩剑,似乎也象征着秦国王权的进一步强化。
秦国已然足够强大,不再需要靠着穆公赫赫威名来镇压国内势力,秦王所指即是秦国的方向。
“穆公剑”也成为了“秦王剑”,成为了秦王身份的一种表现,不会比一块玉佩,拥有更多的权利。
后来以“秦王剑”赐死白起,更是将军政大权收归秦王一人,中央集权的确立由此可见。
“秦王剑”至嬴政手中
《大秦赋》中嬴政归秦,秦昭襄王已死,由秦孝文王将“秦王剑”传给嬴政。,嬴政言:秦王剑为鹿卢剑,至此“秦王剑”终于来到嬴政手中。
在嬴政手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其母赵姬想要以死要挟,秦王言不能用“秦王剑”,会玷污了历代秦王英名。
这把剑到此时,寄托的已是秦国历代君王百年来不变的志向:东出函谷,一统天下。
第二次,也是在剧中最后一次出现,就是荆轲刺秦王之时,这一段在历史中已然有记载。
片中为了还原这一段,也进行了详细的表达。
00:13(以上为影片部分缩略展现)
“穆公剑”到底是不是“秦王剑”,没有人知道真相,不过不可否认,不论是“穆公剑”还是“秦王剑”都是秦国王权对内统治的一种象征。
大秦帝国通过“秦王剑”的传承,也给我们展现了秦国由弱到强,中央集权逐步强化的过程。最终不惧列强。
秦孝公时期:“穆公剑”赋予的权利以人治国,“穆公剑”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秦惠文王时期:“穆公剑”有辅政之势秦国已经走向了以法治国,但内部氏族势力仍旧庞大,军政事务仍需要宗室、权臣辅佐
秦昭襄王时期:“秦王剑”见证王权回收赢疾死后,“穆公剑”回到秦王手中,也终于成为了“秦王剑”,如同这秦国的权力也终于真正落到了秦王一人手中,随着“白起”的死,秦王终于统筹了军政大权
秦始皇时期:剑锋所指“平内忧、断外患”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让嬴政扫清内部同时,执剑横扫六国,终于实现了最终的王权统一
关于这把剑,还有些其他的传说:传闻秦王剑名为:轱辘剑、背手剑。
是秦始皇所配的绝世宝剑,长约四尺多,锋利无比。如今秦王剑收藏在秦始皇陵的博物馆之内。据说这把宝剑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被一个多公斤重的兵马俑压在身下很多年了,剑身成弯曲状态。但是这把宝剑被挖出来之后,剑身竟然自然弹直了,仅仅是这把剑的韧性就已经惊艳到了当时围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