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以来,不仅为我们研究赢秦的历史提供了很多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研究赢秦的礼俗提供了很多的方面条件。秦始皇陵的发掘是赢秦研究中的大事,其中兵马俑的方向和赢秦人的东向是同一方向,有人认为是秦人东向的一个象征。而同时发现的铜车马奔驰的方向,是和兵马俑军阵的方向是相反的,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表示死者灵魂乘坐铜车马,返回秦人初始之地,落叶归根,日落西方,反应了秦人自身的宗教意识和习惯,应该是赢秦族的一种特殊的礼俗。
在赢秦礼俗研究上也是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实物材料,使我们能够窥见赢秦人服饰礼俗的概貌。
秦俑所见的服饰
就目前发掘的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武士俑身上的衣服,可以分为上衣、下衣两种。上衣有长糯、短糯、褶服、中衣、汗衣等;下衣有裤、行滕、絮衣等。秦兵马俑除了工作需要的骑兵俑和少数军吏俑外,均穿着长至膝部的糯,革带束腰,右枉交领,双襟宽大,长度达到膝部,内夹絮,紧袖,长度很长也是它和袍服的主要区别。下穿着挎,服装的质地好像是细麻。军服的颜色有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和褐色,其中以朱红色为最多。长糯在《睡虎地秦简》中称为褐衣、祖褐:“囚有寒者为褐衣”(《金布律》),此后在秦汉时期的《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成为当时未成年男子和一般下层劳动者、小吏的服装。
秦俑中还有少数几例是短糯的,一般都是内穿长糯,外面再套上短糯,它的样式和长糯基本相似,仅是长度不及长糯长,下摆仅到臀部。褶服是秦俑中骑兵用所穿着的,它和长糯的区别在于衣袖口较窄,同时双襟较小,左右双襟交掩于胸前,在前胸的右侧开口,有利于骑马。秦俑身上的服装多数设有纽扣,这是我国己知最早的纽扣实物。这种装束,在山东六国人看来,就是不同于礼乐文化下的“胡服”,是便于乘骑作战的。
秦俑所见的甲衣
现在所能见到的秦俑中出土了大批的销甲武士俑,销甲因兵种和职位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样式,大致可以分为二类六型,第一类有三型:一是士兵穿的销甲,主要有长方形、方形甲片编缀而成,双肩有披膊,呈覆瓦形。二是戴长冠的一般下级军吏及车右服,比一型的甲片多,双肩有披膊,前后甲身下沿呈圆弧形。三型是御手俑销甲,双肩没有披膊。二类也有三型,一型是车兵军吏俑的销甲,仅前身有护甲,两肩设有背带,在身后交叉。
二型是步兵军吏俑的销甲,有身甲、披膊组成,身甲只是在腹部和腰部以下编缀有甲片,前后胸没有甲片,四周留有宽大的边缘;披膊很大,中间缀有较小的甲片,细密、平整,四周留有宽边。三型为车兵军吏俑的销甲,前身较长,下摆呈尖角形,后身较短,下沿平直,其中又有两种,一种是有披膊的,一种的没有披膊的,后者双肩及前胸后背没有甲片。将军俑甲衣、中级军吏俑甲衣、下级军吏甲衣、御手俑甲衣、步兵俑甲衣、骑兵俑甲衣。从《简报》看,上述二类三型甲,都没有嵌缀甲片的部分,似为整片皮革所为。
将军俑甲衣和中级军吏俑身上的甲片比较小,编缀整齐密实,都是镶嵌在整块皮革上的,估计是铁甲,还有彩色的花边,制作精致,色彩华丽,也显示其高贵的等级,这种甲衣数量比较少。下级军吏俑、御手俑、步兵俑、骑兵俑身上的甲片都比较大,是直接联缀而成的,内侧没有皮革,是不是有别的衬垫,目前还不知道,甲片可能是皮质的,数量较多,应该是赢秦通用之物。聂新民在《秦俑销甲的编缀及秦甲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二类三型甲可能是铁片所作得,为了便于活动,因此甲片较小而整齐,普通士兵的销甲似乎是皮革所为,因此比较粗糙不规整。
秦俑身上的销甲,到底是什么质地,其实从秦俑身上基本是看不出来的,秦俑的甲衣都是雕刻而成的,不是实物,质地不易判断,只能说结合了《韩非子》《吕氏春秋》这些战国时期文献的记载,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己经出现铁甲了,燕下都和新郑故城的考古发掘也发现了铁兵器、铁甲等,但从赢秦看来,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比较多,铁制的兵器至今还没有发现,所以秦俑身上的甲衣是铁甲,还是皮甲,目前还不清楚编缀方式有固定甲、活动甲两种,胸前和背后多为固定甲。编缀方式是上片压下片,前片压后片。活动甲多用于肩部、腹部、领子等部位,便于活动,编缀方式是下片压上片,上下均有带相连。
秦俑的武官、士兵、步兵、车兵、骑兵的服装因为兵种的不同都有明显的差异。骑兵俑的甲衣短小,双肩没有披膊,适宜于骑射。御手俑的甲衣较长,颈上有盆领,手上有护手甲,披膊长及手腕。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在赢秦军俑中可见服饰主要体现出来的是其实用性。御手俑是驾车的,所以甲衣的装备也是最全面最好的。从秦俑甲衣的形制和装饰还可以看出军阶的高低不同。在秦俑身上根据职务的高低不同,各自的标志也很明显,使不认识的军吏之间都能知道各自的军阶,这一点在以往的文献中是缺乏记载的,是研究赢秦军事制度的重要的资料。
秦俑所见之下裳、护腿、履。秦俑所见之下裳主要有长裤、短裤两种。长裤长及足腕,裤管口部紧束。短裤仅及膝,裤管状如圆桶,四方,喇叭口。秦俑中销甲俑多长裤护腿,一般在长裤的都有护腿,护腿有一节、两节之分,从足腕到膝部,或上下同粗,或上粗下细。战袍俑多短裤。秦俑所见之履有三种:方口平头履、齐头翘尖履、方口圆头履。
秦俑所见的发型
在西周礼乐文化中,头发及发式、发饰是礼俗的一个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史籍中,无论是《礼记》,还是《孝经》等等都有很多的记载和规定,尤其是对于发式和“冠礼”结合起来,规定和限制就更多了。从仅有的文献记载看,赢秦也有将发式看做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的,比如赢秦人的刑罚中就有一种叫晃钳刑,晃就是剃去头发,晃钳后就是获刑的标志。秦俑为我们提供了赢秦发式的实物材料,当时主要有三种头饰:发髻、圆髻加债、髻上加冠。
发髻,主要有圆椎髻、扁髻两种。圆椎髻就是在脑后和两鬓各梳一条三股,或四股小辫,盘在脑后,拢于头顶右侧,形成圆椎形发髻,用发带束结,带尾垂于髻前。圆髻、六股辫、
扁髻就是将所有的头发从前向后梳于脑后,分成六股,编成板形发辫贴于脑后,中段有发卡卡住。秦俑中的头债约有多件,状如圆丘,顶部略偏右凸起成圆椎形,前至发际,后至脑后,左右至耳根,债的后缘大都开有三角形的叉口,只是开叉的方位不同,有在脑后正中,也有偏右、偏左的,还有没有开口的,没有严格限制。车兵有的带冠,有的带巾债,骑兵头戴巾债。
胡须
武官均头戴冠,身披销甲,有的还有甲胃,加护在胸部和腹部,足穿方口翘头鞋。步兵大多梳椎髻,有的穿甲,均有护腿,脚穿方口齐头鞋。车兵有的带冠,有的带巾债,身上都有销甲。其中驾车者覆膊长及腕部,手上还有护手甲,小腿有护腿,脚穿方口翘头鞋。车士没有护腿,脚上是方口齐头鞋。骑兵头戴巾债,身穿紧身短袍,披齐腰销甲,胳膊上没有护膊,有护腿,脚穿皮靴。弩兵跪射者,大多身披销甲,穿方口齐头鞋。立射者,没有销甲,有皮靴。
赢秦和关东诸国在文化特点上有很明显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在深层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上,前人对此己经开始有所认识,有人认为秦国“重功利,轻仁义”,还有人认为赢秦就是“虎狼之国”认为,在统一之前的赢秦社会,并不像中原有些史籍记载的那样是“虎狼之国”,是“暴秦”,只是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东方诸国不一样而己。其实和赢秦并世的其他诸国也都是存在着差异性的。
本部分具体分析了赢秦礼俗的几大特征。
赢秦人在葬俗葬仪主要是曲肢葬、西向墓,早期的时候以长条形竖穴土扩墓为主,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发展为竖穴洞室墓。赢秦人原来的“从死”制度,战国中期以后有比较明显的改变。赢秦墓中的随葬器物以铲形袋足高、茧形壶、黎、扁壶、蒜头壶为主,特色鲜明。秦国国君的葬仪主要是:规模宏大,竖长方形陵园,一公一园。墓园形制依然是坐西向东。墓形一直是中字形和亚字形墓。早期秦墓不起封,有享堂,战国以后始有家,称为陵,陵侧还起寝。荐室己经是“黄肠题凑”建制,对中原墓葬有很大的影响。
赢秦人在祭祀方面,主要就是畴祭。这是赢秦人自身特殊的祭祀方式,在周人的礼俗中至今还没有能与之对应的祭祀方式。赢秦人的婚姻特征。原来在中原史籍记载中认为赢秦和戎狄是差不多的,有的甚至就把匈奴,或者别的民族的材料来说明赢秦的问题,其实在赢秦还是有自己的特色规定的,早己经就有了“男女之别”的了。赢秦人没有周人的以“亲亲”、“尊尊”为代表的宗法特征,尤其是在中下层人们中间,没有一定的规律,完全是按照择善而从的方式选举的,建立军功。赢秦在宗教崇拜上和周人也不完全一样,信奉以自然神为主的多神崇拜。
还列举了赢秦人的军礼和游艺。最能代表赢秦人礼俗特点的就是《日书》,本节专就《日书》所体现出来的赢秦人的礼俗进行了说明,分别是赢秦日常生活礼俗、自然神崇拜、生产礼俗、出行礼俗等等,日常礼俗中还详细列举了赢秦人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的各种礼俗习惯。其实,在其他方面,赢秦所表现出来的礼俗特征,山东诸国也都具备。以往学术界认为的赢秦人的尚武、尚功,其实在山东诸国很多国家也有这一特点,管仲就说齐地“其民贪粗而好勇”,司马迁也说齐人“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而且,山东齐鲁大地出了很多诸如孙武、孙腆、司马攘直这样著名的军事家,尚武也是一种习俗。
赢秦表现出来的所有这些特征最主要的还在于赢秦的地缘性上,人和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依靠的不是像山东诸国那样的血缘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来维系的,而是依靠地缘特征中最明显的制度来维系的,其中的法令法规的相对健全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赢秦的这一特征使得其具有长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