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杰,山东鄄城县第一中学教师。著有散文集《人在旅途》《我爱我家》《生活琐记》三部,主编《手把手教你写作文》、《阅读训练精编》、《青春留影》(1.2.3卷)等多部,参编《写作训练精编》、《写作导引》等十余部。有诗歌、散文、小说余篇(首)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指导的学生作文有余人次公开发表或获奖西安游记之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上篇)文/毕研杰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驱车奔赴西安临潼,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我早已心向往之。但天公不作美,先是下起了小雨,继而是小冰晶,随后是雪花。我虽随身携带了雨伞,但湿漉漉的地面,很快湿透了我的鞋子,脚底下水滋滋的,袜子和脚板也已湿透,寒气袭人。尽管如此,仍然阻挡不住我去观瞻的热情。进入馆区,我们又一次换了导游。这次是一位男生,他带我们先参观的是两乘陪葬的铜车马。据导游介绍,两乘铜车马是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内,一前一后排列,前面的命名为1号车,后面的为2号车。经复原,车马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是分别铸造后再组装的。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两乘铜车马由近个零部件组成,出土时已破烂不堪,后经过文物修复人员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最终修复完成。其中,1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体为长方形,前面与两侧均有车栏。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铜御官俑。据介绍,一号铜车总重约公斤,其中金饰件0余克,银饰件余克,其余为铜饰件。车马通体饰有精美绝伦的彩绘,车上还备有铜弩、铜箭、铜盾等兵器。那驾车的驷马,双目圆睁,昂首站立,似乎能感受到马鼻喷出的气息。那驭手站在伞盖下,头挽发髻,双手紧抓马缰绳,全神贯注地目视着远方。人与马神态逼真,活灵活现。2号车的车体与1号车迥然不同:1号车是敞篷的,2号车却是密闭的;1号车乘员是站立的,2号车却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是御手坐的地方,面积较小,驾车人跪着或坐着;后室是主人乘坐的地方,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而且,一号车车身上是一伞状物,二号车车身上则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身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身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车体,类似于今天的小轿车类型。据考古专家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件,金铸件件,银铸件件。总重量达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2号车的驭手被那大篷盖完全遮盖住了,面目神态看不清楚,却能看到他那伸出的双臂,似乎正在用力拉住马缰绳控制住骏马。而那四匹拉车的骏马并排站立着,昂首远视,矫健有力,似乎一听到主人的吆喝就会立即奔驰远方。在这些骏马的身上,柔美流畅的线条,隆起的块状肌肉,挺拔有力的四肢,让你很分明地感受到力与美的结合!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厚度仅0.1~0.4厘米,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用浑铸法一次性整体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且呈穹窿形的铜件也绝非易事。而且,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至今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这两乘铜车马,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是国宝级的文物。我禁不住为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技艺之高超而赞美,为秦代金属加工的辉煌成就而赞叹,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注:本文部分解说参考了网上资料,特此致谢,侵权删。照片为作者现场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