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古人讲究土葬,现代的火葬放在过去绝对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古人是比较迷信的,他们信神、信天、信教,虽然信仰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离不开宗法社会下的伦理等级观念,这一等级观念也延伸到丧葬制度之中。
在封建社会,死后的丧葬规模与生前的身份地位息息相关,像是皇室贵族、官员等,陵墓就是其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在秦朝和汉朝之后,达到了“无墓不坟”的地步,坟墓等级分明。
墓主人的官爵越高,那么其墓地占地面积就越大,坟头也越高,还会有无数随葬的奇珍异宝,甚至包括自己的配偶和亲人。
厚葬之风的兴起也就催生了盗墓行业的诞生,盗墓贼觊觎那些价值连城的精美的随葬品,不惜开棺掘坟,一种严重破坏墓葬的行为。所以,为了防止坟墓被盗,人们在建造墓室的时候往往就会设计许多机关。
墓地又是埋葬尸体的地方,阴气较重,被添加一些鬼怪的传说后,盗墓渐渐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
古代身份最尊贵的当属帝王,所以皇帝的陵墓往往都是布局严谨、宏伟精湛,其奢华程度根据各个朝代的经济实力与思想观念息息相关,但总得来说都是“墓中极品”。如果一个盗墓贼挖掘到了帝王陵,那么一定是被同行所羡慕、崇拜的。
地下的“秦王朝”
帝王陵墓包括了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几千年,中国古代诞生了五百余位皇帝,所以我国境内如今保存有不少帝王陵,是帮助我们全面研究封建社会的一手资料,珍贵异常。
这众多帝王陵中,秦始皇陵凭借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深藏的机密脱颖而出,成为大众最想一探究竟的存在。
秦始皇嬴政是首次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千古一帝”。他奠定了中国往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建立郡县制度,立下无数丰功伟绩。
尽管他也因为实施暴政、焚书坑儒等行为而被后人诟病,但总的来说,他推动了社会变革与文明进步,人们更多的都是在歌颂秦始皇做出的贡献,他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当今影视剧中,被世人广泛演绎。
秦始皇在位期间,不仅用短短三十年创造了把权力牢牢集中在自己手里,实现了自己“说一不二”的独裁统治,还领导百姓建造出了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以及集文化与艺术为一体的雄伟历史遗迹兵马俑。
生前极为风光的秦始皇,死后自然也是轰轰烈烈的,他的陵墓号称是中国历史上首座规模巨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的骊山,修建工期长达39年。它不仅是安葬秦始皇的陵墓,里面还建有各种类型的宫殿,占地面积可达56.25平方千米。
也许这一数字大家看上去没有什么概念,那么我们举个例子,故宫的占地面积是72万平方米,游览完一圈需要耗费大约3个小时。而秦始皇陵相当于78个故宫那么大,普通人想要把秦始皇陵逛一圈就算不眠不休也得走10天时间才能完成。
秦始皇陵四周还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目前已经被探明的就有超过个,俨然形成了一个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庞大的墓葬群。陵寝里面的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价值连城,最富有盛名的还是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坑。
如此规模巨大、结构奇特、文化历史含蕴丰富的帝王陵,宛如一个地下的“秦王朝”。
然而,秦始皇陵中据说是机关重重,贸然进入便是有去无回,基本没有盗墓则敢去光顾,被称为“不敢挖”的帝王陵。正因为盗墓贼对它的忌惮,使得这座宝贵的帝王陵得以完整保留。
如今,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它的部分区域也被修缮为一个旅游景点,对游客开放。
然而,目前人们有关秦始皇陵的发现大多止步于外围,比如建筑遗址、阻排水渠、陪葬墓区等,还有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陪葬坑。陵墓真正的核心所在——秦始皇陵地宫,至今仍然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
秦始皇陵地宫指的是地下的那一层陵墓,用来放置棺材和大量的随葬器物。目前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资料,大多都是根据史料推测得出,因为这是现代技术都无法轻易挖掘的地方。关于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宫,目前流传着几个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谜团。
地宫水银之谜
水银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又被称为汞。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地宫内“以汞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说,秦始皇陵的地宫内藏有大量的水银,汇聚起来如同江河大海一样。
自年发现秦始皇陵以来,考古学家就没有放弃过对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勘测。通过技术勘探,他们惊奇地发现秦始皇陵地宫下的确存在大量的水银。由于地宫埋藏在30多米深的地下,想要知道里面水银的含量究竟是多少,就必须进行挖掘开封,这在目前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在陵墓中放置这么多水银呢?因为这种重金属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大量的水银蒸汽弥漫在墓室里,可以保持尸身与随葬品长久完好,不易腐烂变质。
此外,水银是有剧毒的,人一旦接触如此巨量的水银,很快就会引发汞中毒,所以,这些水银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盗墓贼的侵扰,保护了陵墓长达千年的安宁。
但问题是,在生产力与施工效率低下的古代,人们哪里去获取这么多水银?又是如何把它运送到地下深达30米的宫殿内呢?
地宫修建之谜
考古勘探显示,秦陵地宫总面积是平方米,放眼整个秦汉时期,其规模都是名列第一的。
史料《汉旧仪》记载,公元前年,在秦始皇陵地宫修建期间,丞相李斯带了72万人参与修筑,已经挖得极深,接近地底。不料秦始皇听后,不但没有收手,还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这么深的地下宫殿究竟是依靠什么支撑的呢?
专家在考古钻探过程中发现,如此幽深宏大的地宫内部结构呈现竖穴式。多年过去了,根据地质参测,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墙壁与柱子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破损和塌陷,也没有积水存在。
按理说,古人的建筑水平肯定没有现在这般发达,史书记载关中地区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秦始皇陵地宫。
如此庞大的地宫肯定会涉及到排水问题,古代的排水系统也是远不及现代完善的。秦始皇陵地宫的存在就好像一个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奇迹”,目前也尚未有准确的地宫深度数据。
考古学家根据勘探与推测计算出地宫实际深度大概为26米,最深处距离地表达到37米。如果这一数据最终被证实的话,那么这个地宫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深。
地宫通道之谜
考古学家曾在年9月11日使用机器人对金字塔进行探测。当它从第一道石门口被放进去之后,没仅几步很快便被又一道石门阻止了,这也导致金字塔的探索进程相当缓慢。据说秦始皇陵地宫通道的门也不止一道,那么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
“大事毕,已藏,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这段文字里就提到了中羡门、外羡门两扇门,由此推算还会有一扇内羡门,总共三道门。中门内部的空间是被用来放置棺材以及随葬品的,而那些无法离开的工匠们也沦为了“陪葬”,在暗无天日的地宫中保守着秦始皇的秘密。
当我们细品这段史料就会发现,司马迁描述中羡门时用了一个“闭”字,描述外羡门则用的是“下”字,这说明中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而外门就是上下放置的石门,它可能无法再次开启。
至于没有提到的内门,人们就只能发挥想象了,比较普遍的猜测是它与中门一样是一道活动门。
除此之外,地宫究竟储藏着多少珍贵的宝贝、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史记》称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又是什么意思……这一系列谜团目前都无法被考证,它们也给本就神秘的秦始皇陵增添了更多传奇的色彩。
为何至今没有挖掘秦始皇陵
距离年发现秦始皇陵,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许多勘测考古工作都还停留在外围部分,那么为何秦始皇陵至今都没有被国家批准挖掘呢?这也是国家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
首先,秦始皇陵极其地宫的内部结构实在太奇特了,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要打开这座千年帝陵也是十分困难的,更别提里面设计有许多精巧的机关。
虽然经过多年的尘封,这些机关未必还能发挥当初的威力,但它始终充满了未知。更何况,地宫下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如果贸然进行挖掘,很可能会对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其次就是出土文物的保存问题。专家们当然也想挖掘出地宫的宝藏一探究竟,这对于秦王朝的历史研究将是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但这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文物损坏事件时有发生。
在被发掘之前,这些文物长期都处于一个绝对封闭的地下环境,已经完全适应了地下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一旦将它们挖掘出来,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因为温度、湿度、太阳光照等环境变化导致文物损坏。这绝对不是专家们过于严谨和担忧,而是历史上的确发生了这类悲剧。
那是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吴晗等文化界人士得到国家批准,开启了明朝皇帝陵墓挖掘计划。万历皇帝的定陵就在那时被暴露在考古队面前,可由于那时候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再加上科技设备不够先进,导致这一帝王陵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一些丝质文物出土的瞬间直接化为乌有。
也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考古灾难”,国家禁止了对帝王陵的发掘,就连后来对秦兵马俑的开发到了一定程度也宣布停手,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这些脆弱又珍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