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秦始皇兵马俑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也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如果说,每一个国家都有一张名片的话,那么,兵马俑就是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张金色名片。挖井挖出了世界奇迹大地平面犹如一面神秘的镜子,地面上,是巍峨神秘的陵墓,而地面下,帝国的时间仍在继续。年,大地之镜的尘埃被意外触动,深埋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赫然面世。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侧7.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距秦始皇陵1.5公里。

秦兵马俑坑所处的位置是山前的一个洪积区。俑坑的东、西两端和中部各有一条古河道经过,河道内及俑坑的上部堆积着厚厚的砂石,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滩洋。俑坑发现前,这里的地面上是一片柿子树林,并成为周围村民的一片墓地,十分荒凉,经常有野狼出没。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地下,竟然会埋藏着八千件如同真人一般高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年3月的一天,西杨村的村民在村南挖井时,偶然发现部分陶俑残片,因为不知是何物,也就没有在意,继续往下挖,又不断挖出了陶俑的残破躯干及头。

已经修复过的陶俑

于是,有人说可能是挖到旧砖瓦窑上了,有人认为是瓦爷庙(即神庙)。听说挖到了神庙,村里有些年龄大的老太太也赶来焚香叩头,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当时,恰巧负责农田水利的公社干部房树民到西杨村检查工作。他看到井下、井上的陶俑残片后,认为极有可能是文物,立即让大家先停下来,同时向临潼县文化馆做了报告。文物干部赵康民闻讯后急忙赶到现场搜集了部分失散的陶俑残片。在赵康民修复陶俑残片的同时,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这里,他赶到临潼文化馆,激动地看到了已经修复过的陶俑。

回到北京后,便立即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于当年6月27日发表在《情况汇编》第期。这篇文章引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的重视,在转给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他写道:“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1]国家文物局接到批示后,于7月6日派文物处长陈滋德协同相关考古专家赶到临潼,向陕西省委领导和省文化局传达了内参内容和批示。第二天便在陕西省文管会负责人杭德洲等人的陪同下到临潼县文化馆与西杨村进行考察。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由于此前临潼县文化馆已经组织工作人员在村民打井地的四周掘开了一个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的大坑,可以看到坑下存在着更多的陶俑。经过查看,专家考察组得出结论:这里可能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随后,陈滋德立即返回北京向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汇报。国家文物局在征得中央的同意后,委托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年7月15日,由陕西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组成的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现场,开启了秦兵马俑考古工作的序幕。持续半世纪的考古发掘“一把铲,一条绳,寻幽探秘骊山陵。朝朝暮暮情。

腰如弓,铲声声,奇珍异宝一宗宗。谁知精血凝。”[2]这是秦陵博物院名誉院长袁仲一先生写下的诗作——《长相思·怀念老考古队员》,诗中以饱满的激情和笔触写下了考古工作的甘苦,同时也满含着对曾经一起为挖掘秦兵马俑而鞠躬尽瘁的战友们的怀念之情。考古挖掘工作首先是对已暴露的遗迹、遗物进行记录、绘图和照相,同时局部发掘清理。11月份,北方已进入冬季,坑内冷风嗖嗖,寒气逼人。时间一长,考古队员拿探铲的手已经麻木,只好停下来,搓搓双手继续工作。

总结

从年8月至年6月,经过十个月的艰苦工作,考古试掘结果表明,该坑是一个东西长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这就是秦兵马俑一号坑。年3月,发掘工作基本结束。俑坑东端出土陶俑五百余件、战车6乘、陶马24匹。秦俑考古发掘工作始终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这一惊人发现同样也引起了各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