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七学子暑假调研西安多个博物馆他们发现

「本文来源:华商网」

作为大学生,你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呢?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七名清华学子来到西安,对多个博物馆进行了走访调研。他们不仅发现了久处西安的人们不曾发现的问题,对博物馆的理解也更加别样。而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西安,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安的博物馆:共生、共荣、共振

今年18岁的清华大学学生樊一鸣告诉华商报记者,学校每年寒暑假都鼓励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14名学生组成了一个高校社会实践支队,取名叫“探珍寻奇——西安市博物馆调研支队”。但因疫情等原因,今年暑假最终参与调研的共有7人。他们主要到西安进行了实地调研,参观了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宫、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此外还参观了一家文创设计公司。

樊一鸣说:“我学的专业是计算机,7个人所学的专业可以说和这次调研要涉及的历史、文化、文博等都不搭界。但好在我们多数都是陕西人,并且对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之前我们对博物馆都是浅尝辄止,这次进行了具体调研和了解。”

在作为调研总结的文章里,他们以“共生”、“共荣”、“共振”这三个词,对西安这片文化热土上的博物馆做了概括。

所谓“共生”,就是因地制宜的“博物馆+”特点非常明显。博物馆“+酒店”、“+古建筑”、“+园林”……越来越多的意想不到的主体正在参与和融入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比如,曲江艺术博物馆和酒店联合运营,这种模式在全国也不多见;到西安博物院则可以看珍贵文物、赏城市园林、听雁塔晨钟。

所谓“共荣”,则是指以物为本的多元讲述。比如,兵马俑是遗址沉浸式的体验馆,坚持的是原址呈现的思路;而以张学良公馆为代表的诸多纪念馆,则是通过物将历史“还原出来”。“如今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早已包罗万象,真正范畴也绝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展陈,只要核心的历史元素存在,天为幕布,地为展台,哪里都可以陈列,哪里都可以讲述。”

所谓“共振”,则是指对历史的致敬。“比如在华清宫这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历史的特殊实景博物馆里,支队成员对博物馆又有了独特的新认知。”而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他们看来则是演员带领游客一起对历史的致敬。“致敬历史,听起来波澜壮阔,然而对于身处其中的微观个体来说,或许就是将自己热爱的工作做到极致。”

“所有的场所,都可以作为展馆来讲述”

参观了这么多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有怎样的理解?樊一鸣说:“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才能叫博物馆?我们认为,只要有物品在那里,比如有古迹、有现代的艺术,它们是那个地方的核心,大家以它为圆心来进行展出、研究和推广,就可以叫做博物馆。比如华清宫,无非是把遗址展示给大家,给大家进行解读,而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则是一种把大家拉进历史,让大家进行感悟的方式。”

“我们在查文献的时候发现,日本把动物园、水族馆也归于博物馆的大范畴,而在我国不会做这样的划分。为什么动物园、水族馆也能归到博物馆里?无非是把里面的动物也当作展品来展示给大家,给大家进行解读,帮助大家获得某种感悟和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推而广之,遗址复原呈现以及考古等,都可以算作博物馆的大范畴。我们注意到新闻报道,西安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而陕西考古博物馆就快要建好了,看到这些我们挺高兴。因为我们觉得,考古这样的事情既然也可以当作博物馆陈列内容展示给大家,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物,所有的场所都可以作为展馆,来向大家传递和讲述。这个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它的道理的。所以我们才把华清宫也归于我们所理解的广义的博物馆范畴。”

“即便久负盛名,也要重视文创推广”

在西安调研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有什么样的建议?

樊一鸣说,他们认为比较有实操意义的,就是即便是对大型博物馆而言,也应该重视文创这种推广手段。“我们发现西安的大型博物馆对于创新形式的推广,接受不是特别敏锐,也不是特别重视。希望西安大型博物馆的管理者们一定要开放心态,努力拥抱创新,不要因为自己久负盛名就认为文创是没有必要的,一定要做好创新和转型这方面的工作。”

“寒假时我们也有一支调研支队,在调研西安的文创发展。文创不管怎么说,永远都是博物馆的一个辅助,它首先应该是在保证传达历史物品或艺术作品本身含义的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再创作。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以更新颖的方式来接触本来可能会被束之高阁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文创产品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让大家更好地去接近文物或作品,把大家拉近到文物或艺术作品上来。”

“在文创设计尤其是博物馆文创设计方面,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是:文创产品设计师和馆方一定要有双向沟通。设计师在设计中既要融入自己的思路,也必须要了解文物真实的历史。假如我是一名文创设计师,我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可以省略一些过于繁复的东西,但我一定不能对历史的表达出现错误。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这样的文创产品不仅是失败的,更是错误的,就不应该有这样的东西。但市场上很多博物馆文创的设计者是缺乏与博物馆研究人员及管理者的直接沟通的。而从博物馆方面来说,一些工作人员对于文创的理解可能会过于拘泥,可能会要求什么都要和原物一模一样,非常讲究考究性,尤其是专家学者,他们可能不会容忍设计师去做过多的创意融入。这样当然可以保证做出一个工艺品让大家去欣赏、去把玩、去实现把博物馆文物搬回家这样的感觉。但这样的东西,成本会比较高,受众会比较小,失去了文创产品吸引大家的作用。文创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使受众扩大,如果只是一比一还原、一比一复刻,推广也只能在原来的小圈子里推广,文创产品的推广意义就消失了。所以博物馆的管理者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创意,他们只需要做好底线把控就可以。在尊重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下,文创一定要做出创新、做出突破。”

“文创产品就是要贴近生活,不能局限于工艺品范畴”

樊一鸣介绍,今年暑假他和其他几位同学也去了成都。“成都博物馆有个石犀牛,这个石犀牛是没有角的。文创设计师曾舟先生和博物馆在联合设计这款文创产品时,没有去把这个角复原上去,而是用了非常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符号去填充,比如把犀牛角变成盖碗茶、变成火锅、变成麻将,让人眼前一亮。这真的是把文物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对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设计师让它们坐下来、躺下来,让它们的姿态更加放松。这样的创新很有趣,可以把文物本身非常冰冷的印象打破,以更加随和、更加融入生活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更容易去接受。”

“我们去了成都之后才发现,西安的文创形象基本是没有太大变化的,虽然也有创新,但是感觉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去。当然像钟楼形状的奶糕,让人们非常乐意去购买,也感到非常欣喜,但我觉得这种设计和成都把犀牛角变成盖碗茶这样的设计,还是存在差距的。这可能是简单的形象的移植,和创意性的设计之间的区别。去成都之行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文创产品就是要贴近人们的生活,一定不能局限于工艺品的范畴。”

华商报记者马虎振(图片由清华大学“探珍寻奇——西安市博物馆调研支队”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调研西安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