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马,千金裘千姿百态看马俑

五花马,千金裘……千姿百态看马佣

图文/倪熊

江阴海澜马文化博物馆的负一层为收藏馆,还是煞费苦心的收藏了与马相关的各类艺术品,当然叫马佣博物馆也是比较真切妥帖的,因为它费尽心机几乎收集了我们所知历朝历代所有形式最多品种的马佣。是个相当不错的馆,从马的自然繁衍到马走入人类文明,从马耕时代的崛起到浴血战场的光荣,以穿越时空的实物展现了马与人类文明共同前行的历史。

约定俗成,通俗理解,马佣取兵马俑中关于佣的定义,不再赘言。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马,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也还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和陶、瓷制作工艺的水平。

马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东周墓中出现渐多,这时雕塑艺术刚处初级阶段,给人感觉朴拙疏略,简洁生动;秦汉至隋唐就盛行其道了,秦代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形体略高,陶制,是已知最大的俑,另外还有铜俑等。

汉代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南方以木俑为多,有的彩绘,其他地方多陶、石、木、金属等多种材质,注重传神;两晋南北朝制作多样,南方承中原传统并有了瓷俑,北方有了体现少数民族形象的特征。

隋唐俑型大而精美,三彩俑为盛唐时的制作高峰,普遍是形象高大雄健,神态生动富有传神,可谓形神俱佳的作品;五代十国以俑殉葬的风气开始低落,总体风格虽然基本沿袭唐俑余续,但二者之间仍有纤细不同,前者丰润圆满,充满活力,后者已然纤弱,显出疲态,在具体塑造手法上,不乏独到之处,分捏塑与模制两种,陶塑、砖雕往往成组塑造,还有舞台背景,还算较为生动,是制作俑的最后一个高潮。

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明清墓葬中俑的出现渐少,在高官王侯墓中出土有木俑和石俑,多半辅以仪仗、侍从的庞大场面,用来炫耀死者地位为主,但作为雕塑制品已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最值得啧啧称道的还是兵马俑中的马俑。当然与西安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蔚为壮观的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不能比,那是几乎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都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颤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塑造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

在这就只能以一斑而窥,稍稍领略其震撼世人的卓越艺术成就,写实主义的风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超的古代艺术范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极富价值的历史记录。不仅是形象的问题,重要的还是气质:陶马体形高大,劲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肿,腿瘦而不单薄;无论是车马还是乘马,均张口衔镳,剪鬃缚尾,双耳前倾;显示了一匹良马应该具有的机警敏锐和强壮善驰。

当然还有名闻遐迩的唐三彩,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怎么能轻轻巧巧一带而过?

唐三彩顾名思义,姓唐:马在唐朝之所以备受重视,主要原因就是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六骏样本后,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

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唐三彩诞生于唐代就是个天经地义,当然也是个顺理成章,其文化渊源在于唐代成熟的陶瓷技术是物质基础,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导向,唐代各领域的发展是其孕育的艺术养料。

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同时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远不及唐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15.html